【名词&注释】
钢琴伴奏(piano accompaniment)、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普通高中(senior high school)、外部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达到目标(reach the target)、不同之处、阅读课文(reading material)、首要地位(all-important status)、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努力学习(learn hard)
[单选题]甲、乙、丙三个球,一个是红色,一个是蓝色,一个是黄色。丙比黄色球大,甲和蓝色球不一样大,蓝色球比丙小。据此,可以推出( )。
A. 甲是红色,乙是蓝色,丙是黄色
B. 甲是蓝色,乙是黄色,丙是红色
C. 甲是黄色,乙是红色,丙是蓝色
D. 甲是黄色,乙是蓝色,丙是红色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多选题]材料:在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欧老师在讲《大海睡了》。开始的时候她教学生认识生词生字,以及那些字的写法,当看到学生都无精打采的时候,她就停下来播放一段音乐做放松操,当看到学生都活跃起来之后再继续上课,让他们有感情的阅读课文(reading material),并领会这首诗词所包含的意蕴,她还把这首诗词变成歌曲来唱,自己拉手风琴给学生们伴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问题:试用你所学的教育理论分析说明当代教学观是怎样的变化趋势。
A. 教学的实施的效果取决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有两个主要的因素,教师的选择和过滤和学生的理解和体验。(1)教师的选择和过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即使设计的非常完善的课程计划也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教学情境和学生。在案例中,欧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就适当加入一些体育和音乐的元素,丰富了教学的内容。(2)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体验等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动态生成的,虽然可以预测它,但不能预设它。欧老师关注学生的反馈,积极改变了教学策略,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改的教学观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案例中的欧老师在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精打采的时候,积极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体现了教学观的两个转变。
[单选题]学校利用评"三好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发挥( )的作用。
A. 认知的内驱力
B.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 附属的内驱力
D. 期待的内驱力
[单选题]以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胜任感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的学习发动机属于( )。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社会发展内驱力
[单选题]德育过程中存在着诸种矛盾。这些矛盾至少有三个层次,下列属于第一层次矛盾的是( )。
A. 德育过程与社会要求的矛盾
B. 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影响的矛盾
C. 德育过程内部的矛盾
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
[单选题]由2至4人组成,每人担任不同声部的演唱形式,不可能的是( )。
A. 合唱
B. 对唱
C. 重唱
D. 轮唱
[单选题]柏辽兹是浪漫派作曲家中创作( )的佼佼者。
A. 钢琴作品
B. 声乐作品
C. 小提琴作品
D. 标题交响乐
[单选题]一位音乐教师在上《平安夜》这堂课的时候,在教室里点燃了蜡烛,同学们伴着音乐静静走进教室,围坐在一起,倾听音乐,获得体验。请问这位老师运用的是哪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 )
A. 语言创设情境
B. 美术创设情境
C. 光线创设情境
D. 音源创设情境
[多选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歌唱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
板书课题《月之故乡》。
(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节奏。
②比较旋律。
③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
②比较节奏。
③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有所不同。
②视唱第四段乐谱。
③视唱整首乐谱。
④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演唱歌词。
(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
(1)播放《乡愁》视频。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A. 【参考答案】
(1)优点:本教学课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紧凑。刚上课时通过常规发声训练,纠正演唱中的咬字、气息和歌唱位置,为学生把歌唱好做准备。导入环节通过回忆刚刚过完的中秋节引出课题《月之故乡》,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对歌曲形象有整体认识并初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新课教授环节中通过试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为与后面的曲谱比较做准备。接着通过相似旋律与节奏的演唱比较,解决演唱时容易唱混淆的问题,并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最后通过对词作者彭邦正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表达歌曲情绪。这些都是在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设计。在总结与提高环节通过欣赏视频《乡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情感的升华,学生能从“把歌曲唱会”到“把歌曲唱好”。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课例。
(2)缺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这样写: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evjn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