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必典考网发布2022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模拟考试题191,更多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的模拟考试请访问必典考网高级中学语文题库频道。
1. [单选题]以下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教学目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小说、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B. 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C. 学习鉴赏小说、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
D. 尝试进行小说、散文的创作
2.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A.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B.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C. 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
D.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 [单选题]某教师设计了“走进儒家”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 诗歌与散文
B. 小说与戏剧
C. 语言文字应用
D. 文化论著研读
4. [单选题]卢梭曾说:“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但却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根据这一观点,下列教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 减少学生背诵、抄写美文美句的作业
B. 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神秘之感
C. 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D. 开设班级早间新闻报道,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
5. [单选题]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在课前播放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视频片段。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通过视频片段,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
B. 播放视频影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C.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富有趣味性
D. 视频的播放,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6. [单选题]学完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朱自清的文笔、文风,又向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其他文章,让学生去阅读欣赏,然后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就其文风写一篇评论。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章
B. 读写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C. 引导学生在完成书面作业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从中获得知识
D. 扩展课外相关文本,增加了学生阅读量,扩大了视野,有利于全面理解课文
7. [单选题]阅读有关写作教学“创新评价方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双评作文批阅发下后,还务必要求学生重读点评过的作品,写自我反思后记。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作文评改反馈最终还要回归落实到作者本身。此时作者再次阅读修改自己的文章,就等于重新进行一次再创造。因为有针对性评价的对照,学生每次可纠正自己一点错误,每次都可在反馈中前进一步。如此作文反馈.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新起点。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双评可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灵感
B. 评价方式的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C. 反思是一种学习能力,互评后自我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D. 作文修改的过程等于再创造,可以逐渐纠正缺陷
8. [单选题]阅读《物种起源》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投影GodsmileswhenManthinkover,学生面露惊讶之色)师:这是国外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言,每个单词我们都认识,用我们中文的方式来翻译翻译。(学生兴趣很高,争先发言)生:上帝很高兴,当人们思考以后。生:人们思考了,上帝就笑了。师:说来说去,就是笑和思考,只是对象不同。一般翻译成: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还押韵,中国式的翻译。师:这句话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赞同而成为名言呢?(学生自由回答)生:人类只要思考,上帝就认为你有自己的思想,她就很欣慰,很愉快。师:你的理解很乐观,赞一个。生:意思就是上帝掌握着每个人的命运,人类再怎样去思考也是没用的,倒不如不去思考。师:有些悲观。你的言外之意是上帝是万能的,无所不能。虽然在上帝面前,我们的思考是如此的可笑,但正是这令上帝发笑的思考使我们的文明一天天进步与发展,人类并没有因为上帝的发笑而停止思考。(简要介绍《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投影)生:世界的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并且造出后物种不会改变。师:中国的俗话说,龙生龙--生:风生风,老鼠儿子会打洞。师:但事实上,到了19世纪的中期,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实际科学考察(scientific investigation)探索,挑战了这些论断,这位科学家曾经是剑桥神学院的学生,是上帝的忠实粉丝,却对物种如何起源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观点.这位年轻人就是--生:达尔文。对上述教学实景分析正确的是()。
A. 运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现抽象理念
B. 通过通俗的生活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C. 激发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知识
D. 提问设计切合学生实际,难易适度,理解文本内涵
9. [单选题]以下是《我与地坛》的教学案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在学生自由阅读完课文第五段后,提出了问题。老师问:“这一段重点写了地坛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荒芜但并不衰败。”老师接着问:“那‘不衰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位学生用课文中的原话进行了回答:“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中……露水在草叶上滚动,狙击,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接着老师又问道:“这些又给作者怎样的启示?”一位同学说,地坛虽然古老,但还是有生机的:一位说,“我”老是想着死是很不应该的;还有一位说,蜜蜂、蚂蚁、瓢虫还有蝉虽然渺小,但它们活得很自在,“我”也应该像它们那样乐观地生活。学生回答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就直接进入了下文的学习。对于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准确
B. 第二个问题学生直接用课本中的原句回答并不可取,因为原文太长而且是文学性语言,缺乏概括性,不够全面、准确
C. 第三个问题,综合几个学生的回答,虽然答案清晰明了,但教师也应该给予一个总结性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
D.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就直接进入了下文的学习,是为了赶上课进度,是可取的
10. [单选题]“试就第二段中有关琵琶女调弦的动作神情和音乐效果的描写,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时的‘声’和“隋’的。”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
A. 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
B.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C. 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
D. 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