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法律责任、调节作用(regulation)、社会舆论(public opinion)、法律制裁、质优价廉、相得益彰、“见死不救”、强制手段(coercive measure)、劳动产品(labour product)、重要条件(important condition)
[单选题]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 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 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 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D. 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
A. 推导式
B. 算法式
C. 推理式
D. 启发式
[单选题]福建某水电站3名职工目睹少年身处险境却见死不救,事后3人遭遇到舆论、伦理和内心的多重拷问.背上了“见死不救”的恶名。对于这些职工的行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认为,他们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整个事件体现了( )。
①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主要靠道德调整
②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人们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
③道德主要通过个人良心、社会舆论,自省等方式起作用
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单选题]作为消费者,希望商品"质优价廉",作为经营者,希望商品"质优价优",尽管两者关注点不同,但都说明商品( )
A. 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labour product)
B. 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C. 使用价值比价值更重要
D. 只有通过交换才有使用价值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egqo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