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认真思考(consider seriously)、建功立业、基本内容(basic content)、基本技能(basic skills)、感情世界、《陋室铭》、善于发现问题(be good at discovering problems)、《古文观止》、课程总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单选题]下面是某教师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时的课堂导入。师:同学们都熟悉冬天吧?生:熟悉。师:谁能说一处冬天的景象?生1:万物都是灰暗色。生2:冬天,村外的小河会结冰。生3:冬天冷,人们都穿着棉衣,显得臃肿。生4:冬天会下雪,白茫茫的一片。师:好!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用简练的语言把冬天描述出来了,的确是这样。大家喜欢下雪吗?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让我们一起看看毛主席笔下的冬天,去欣赏伟人眼中的雪景!该课堂导入属于()。
A. 类比导入
B. 故事导入
C. 背景导入
D. 实例导入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阅读《陋室铭》的课堂导入,按要求回答问题。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撰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但是,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对上述导入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导入自然,从古代学堂读本谈起,引出本文,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点明本文在古代散文精品中的地位和文学价值,一箭双雕
C. 教师的举例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D. 教师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选题]阅读《黔之驴》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大家一定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小诗为身在南国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黔之驴》,看看作者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和启示。(课文讲解部分略)师: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师:刚才大家都在认真思考,下面老师看下你们总结得对不对(幻灯片出示答案),请大家将答案记下来。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生:因为一开始以为它很厉害。师: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生:因为虎看出驴的本领不过如此。师:既然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用一个成语表示是什么?生:黔驴技穷。师:“黔驴技穷”多用于贬义,借指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请几位同学用这个成语造句。生:小明夸大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黔驴技穷,束手无策。师:造得非常好,希望大家都能学一点真本事,硬功夫,千万不要被人说黔驴技穷哦。关于上述教学片段,下面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学生熟悉的作者诗词,自然流畅地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B. 通过提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黔驴技穷”的本质
C. 学习完成以后及时引导学生通过造句进一步巩固,课堂讲解和练习结合紧密
D. 教师最后的玩笑有点跑题,没有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单选题]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社戏》。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从题目来看,你们觉得社戏应该是什么?生:一种文化艺术。师:文化艺术?一种怎样的文化艺术呢?生:一种戏剧。师:之前我们做过一次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你觉得它应该属于哪种戏剧?(指明一生回答)生:没有研究过。师:请坐。我们看看下面有个注释: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描写这个社戏的。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翻到《社戏》这篇课文。在这个教学实录中,教师采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
A. 讨论法
B. 点评法
C. 练习法
D. 问答法
[单选题]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A. 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B. 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C. 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到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D. 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单选题]下面是某老师讲授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过程与方法:善于发现问题(be good at discovering problems),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由悲壮到悲伤,既要建功立业又难回家乡的愁苦,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B.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表述清晰合理,易于操作
C. 过程与方法的表述不合理,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D. 三个维度的目标分配平均合理,体现了诗歌学习的重点
[单选题]以下某教师对7~9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B.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C.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D. 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学会修改别人的作文,使其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下理解不恰当的是()。
A.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B. 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讲授,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打好语文基础
C. 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D.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单选题]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总目标中的重要知识进行了总结,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语文课程规定7~9年级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B.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总目标的规定前五条侧重宏观角度,后五条侧重具体描述
C. 总目标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
D.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实践性,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凸显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dlv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