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2022人机对话每日一练(08月09日)

来源: 必典考网    发布:2022-08-09     [手机版]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274次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导读

必典考网发布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2022人机对话每日一练(08月09日),更多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的每日一练请访问必典考网高中教师资格频道。

1. [单选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商店老板目测陈某已经成年,将烟卖给了他
B. 公园应无条件向未成年免费开放
C. 对无其他监护人的孤儿应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
D. 《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2. [单选题]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 ),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制方面全面发展。

A. 素质教育
B. 法制教育
C. 科学教育
D. 创新教育


3. [单选题]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切入点。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能够走进文本深处,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容易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开展实践活动,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探究欲望,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语文积累解决问题;学会通过研读、讨论和反思,提高整体感知、信息提取、推断阐释、鉴赏评析等核心阅读能力,为未来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文本解读具有探究性,因而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
B. 文本作者的言语智慧体现在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
C. 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D. 文本解读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优势


4. [多选题]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19~21题。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课文介绍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二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相关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研讨与练习]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2.有风自南,琴彼新苗。(《时运(其一)》)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薄(其一)》)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A. 19.(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陶渊明相关的文学常识。②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③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②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分析陶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2)设计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①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其次“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陶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语言清新、质朴无华。表达作者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③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相关作品,但这首诗歌距离学生的生活相对久远,学生对于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不能真正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应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语言,学习本诗的写作手法,也要初步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陶诗的魅力。 20.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向学生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作者厌倦官场,向往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2.引导学生思考“归园田居”所包含的信息?题眼是哪个字?(“归”)三、赏析品鉴小组合作探究: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生活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总结:1.归来原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2.归向何处:归向田园。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3.归后生活:闲适、愉悦。“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及远,声色相调,浓淡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源一一朴拙自然,宁静中又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四、主题升华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教师引导总结。总结: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做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五、小结作业学生齐读诗歌,再次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要求学生课下再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其他组诗。 21.活动主题:品“陶诗”风采活动方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过程:一、多媒体展示诗句,学生大声诵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节奏。二、教师解析诗句“榆柳荫后檐”,“荫”字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遮蔽”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好像“榆柳”们自觉主动地把阴凉“遮蔽”在“后檐”似的。“桃李罗堂前”的“罗”字本为动词,“排列、陈列”的意思。“荫”“罗”两字。不仅用字准确,而且化无情为有情,突出了回归田园生活的可爱可亲。三、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围绕上述的学习方法,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修正,注意思考诗句中动词的用法。讨论期间,教师巡视并指导后,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四、小组分享答案后,教师及时评价,并总结强调:“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名词用作动词,“扇动”的意思。全甸意为“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的禾苗,使那新苗像小鸟儿扇动着翅膀一样活泼可爱。”这样,就把禾苗鲜活的生命描写得栩栩知生,更加形象。“春风扇微和”中的“扇”是人的动作行为,这里用来写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春风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情态显得极为融洽。“中夏贮清荫”中的“贮”字是“藏、留”的意思。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了凉意,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把清幽凉爽的树荫写得具体可感。“平畴交远风”中的“交”是“通”的意思,“交会,互通有无”。本是远风吹拂平畴,诗人却偏不这样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仿佛“平畴”与“远风”在某个特定的时节里相交。一个“交”字写出了一种飞扬灵动之感。五、初步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分析关键字眼,赏析诗歌的鉴赏手法。请学生再次朗读“研讨与练习”中的诗句。感受陶渊明用字的新颖、精准。请学生课下可以自主赏析品读,加深理解。


5. [单选题]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近几年在优质课评选中听过不少老师讲过这篇诗歌,但大多数老师把时间用在分析“雨巷”“我”“丁香”“油纸伞”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主题思想上。虽说这样的设计并无不妥,但总感觉这样的课过于理性,对文本的解析过于清晰,诗的韵味大打折扣。而赵老师深谙诗歌创作鉴赏的规律,所以他的课堂很注重情境氛围的营造。在舒缓忧伤的轻音乐中,老师如诗的导语一下子将学生引入了诗的境界:“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响,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多情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接着在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后(课前学生已充分预习课文),通过大屏幕展示两幅丁香的图片,两首描写丁香的古诗,寥寥数语就厘清了丁香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而归总出越是美的东西越容易凋谢的哲理,通过流星、昙花、海市蜃楼、梦等例子加以印证。问题的处理不蔓不枝,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B. 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很主要的教学方法
C. 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 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d7r9p3.html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