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辛亥革命(the revolution of 1911)、资产阶级革命派(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直接经验(direct experience)、黄花岗起义、世界大战(world war)、资产阶级改良派(bourgeois reformists)、每一个学生、身教胜于言教、镇南关起义、连续不断
[单选题]军军的英语成绩比较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次考试及格了。军军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没想到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他:"你这次考得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老师的这种做法忽视的是( )。
A. 学生的完整性
B. 学生的个体性
C. 学生的独立性
D. 学生的发展性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
A. 赫尔巴特
B. 康德
C. 培根
D. 夸美纽斯
[单选题]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系统化,并组成课程,编成课本,引导学生学习。这表明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
A. 直接经验
B. 书本知识
C. 间接经验
D. 传统知识
[单选题]( )也称储存,指已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能被提取。
A. 保持
B. 编码
C. 提取
D. 记忆
[单选题]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
A. 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 观念性、内潜性、减缩性
C. 物质性、外显性、减缩性
D. 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单选题]"身教胜于言教"体现的德育方法主要是( )。
A. 陶冶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品德评价法
[多选题]随着学校的发展,班级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
A. √
[多选题]在《辛亥革命》这一课中“有关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两面性的体现”的难点讲解,某位老师通过让同学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以下是该老师在上本课时的教学片段:
材料一: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成为反清革命的坚决反对者,梁启超曾公开表示:“刀加吾颈,枪指吾胸,吾敢日期期以为不可,期期以为不可也。”
材料二:孙中山曾说:“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
材料三:辛亥革命成功之前,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起义:1906年蔡邵文、刘道一发动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22日发动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2日发动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12月20日发动镇南关起义,1911年4月27日发动黄花岗起义,无一不是以失败而终,但革命党人没有放弃直至辛亥革命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三段材料自由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通过材料分组讨论,简单归纳辛亥革命的过程。
(2)通过材料简要总结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原因。
请回答:
(1)结合设问,对该老师选取的材料做出评价。
(2)该老师在所设计的教学片段中运用了哪种教学方法?并谈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A. (1)该老师选取的材料不够恰当,材料一说明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坚决反对武力推翻清政府,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特点,学生无从将该材料与辛亥革命联系起来。材料二、三体现的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性,但是没有选取关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妥协性的材料,所以学生不能从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两面性的原因。因此该老师所选取的材料存在问题。
(2)该老师在教学片段中运用了探究式课堂教学法。
运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法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层次性:探究式课堂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因而问题要经过精心设计,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连续不断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完成探究。
②结论的不明确性:结论不明确,学生才会产生弄清事实真相的兴趣,继而积极开展探究问题答案的活动。结论明确的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大,探究意义不强。
③探究主题的价值性:选题要有价值,选取材料要正确,与问题搭配要得当。
④民主性:老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探究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师生间、生生间对话交流研讨能够无拘无束,课堂才能活跃而高效。
[单选题]从最初的西欧六国结盟到横跨大半个欧陆的28国集团,催生并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是( )。
①消弭民族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
②建立统一大市场以促进经济繁荣
③提升欧洲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④法国与德国欲联手共同控制欧洲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9pnzz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