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必典考网发布2022高级中学思想政治题库第四章 生活与哲学题库模拟试卷222,更多第四章 生活与哲学题库的模拟考试请访问必典考网高级中学思想政治题库频道。
1. [单选题]下列对俗语、谚语和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2. [单选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揭示了()。
A. 世界上的事物有的是变化的,有的是不变的
B.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桃花依旧”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C. 事物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之中
D. 变是永恒的,因而人们无法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
3. [单选题]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说明()。
A. 办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from actual conditions)
B.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C. 整体与部分是密不可分的
D. 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4. [单选题]2014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批示得到全国干部群众(cadres and the masses)的热烈响应。这体现了()。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从群众中来(from the masses)、到群众中去的路线③人们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单选题]时过境迁,如今再回头看徐悲鸿的画作,人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①旧作中藏有社会意识的印记②当代人更具有创新精神③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④人们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单选题]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离休后,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群众,受到当地干部群众(cadres and the masses)的尊敬和爱戴。龚全珍老人的事迹说明()。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②人生价值不应以个人得失作为评价标准③先进人物的行为是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④人生价值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单选题]古有文人墨客见到文物大发感慨,题字刻画以示纪念,有些题字刻匦不但没有破坏文物的价值,反而成了文物的一部分被保存下来。今有在文物上刻“××到此一游”,却成为人们批判的陋习。这说明()。
A.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不只一个
B. 真理因包含着谬误成分而实现双方转化
C. 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 不同时代的主体对同一行为总是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8. [单选题]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从哲学上看,两种观点()。
A. 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B. 都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C. 都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
D.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9. [单选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0. [单选题]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肯定了世界的可知性,但他把人看成是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生物,并用唯心主义解释社会现象。马克思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主要是指他的哲学()。
A. 没有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 有一半的内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
C. 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D. 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不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