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劳动合同法》(《 labor contract law 》)、用人单位(employing unit)、教育问题(education problem)、行政部门(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高新技术产品出口(high-tech product export)、《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集体企业(collective enterprise)、国民经济发展、公共场合(public contexts)、集体合同规定(provisions on collective contract)
[单选题]张、王、李、赵四人进入乒乓球的半决赛。甲、乙、丙、丁四位教练对半决赛结果有如下预测: 甲:小张未进决赛,除非小李进决赛。 乙:小张进决赛,小李未进决赛。 丙:如果小王进决赛,则小赵未进决赛。 丁:小王和小李都未进决赛。 如果四位教练的预测只有一个不对,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 甲的预测错,小张进决赛
B. 乙的预测对,小李未进决赛
C. 丙的预测对,小王未进决赛
D. 丁的预测错,小王进决赛
根据以下内容,回答下面的题目(三)教育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现实中各种重大的教育问题、规划教育前景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教育政策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可分为五个阶段:(1)教育问题的出现;(2)教育问题取得合法性;(3)拟定教育政策文本草稿;(4)征求相关政府部门及各级教育部门的意见;(5)形成正式政策文本。其中,如何认识一系列现实的教育问题并加以合理有效的界定,这是制定教育政策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教育问题的察觉和确认更多依赖于由地方到中央、自下而上的政府报告。在这种层级制体系之中,许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减少或增多,出现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现象。为了更快更有效地通过政策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各级政府在界定问题方面需要聆听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将各种教育问题进行梳理过滤,转化为政策问题;确定拟解决的教育问题,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验证和修订。民众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多表现在公共场合(public contexts)的口头评论或诉诸文字,通过网络、报纸、信访等话语平台表达其观点,主要是对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进行判断、评论与诉求,直接反映了民众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度和对政府实施教育政策的满意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案的方向有二:一是向上普及高中教育,二是往下多增加一年学前教育。针对这一报道,教育部表示,符合我国目前国力的做法是( )。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下面的题目。 2006年某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共计1.65万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各类企业在数量上保持了增长态势,其中国有企业数量比2002年增长11%,合资企业数量增长23%,外商与港澳台商独资企业数量增长了1.5倍,集体企业(collective enterprise)数量增长了1.2倍,私营企业数量增长了30倍。外商独资企业除了数量跃居首位,其产品出口额也以接近50%的速度增长,并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主要提供者。2006年,外商与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出口金额达到683亿美元,是l999年出口额的16倍,年均增长49%,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62%;中外合资与港澳台合资企业2006年出口金额为236亿美元,年均增加28%,占总额21%;国有企业出El额从1999年的3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ll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7%,但2006年仅占总份额的10%。私营企业出口25亿美元是l999年9万美元的近3万倍,年均增长率高达331%。l999年,外商与港澳台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与港澳台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都在30%左右。目前,外商与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已居主导地位。 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