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必典考网发布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2022终极模拟试卷172,更多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的模拟考试请访问必典考网高级中学语文题库频道。
1. [单选题]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 诗歌与散文
B. 小说与戏剧
C. 语言文字应用
D. 文化论著研读
2. [单选题]学习诗歌《琵琶行》,教师要求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名句的内涵。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 创造生活情境,了解作者生活,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B. 捕捉诗歌的语言文字,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C. 了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D. 分析名句,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积累写作素材
3. [单选题]学习《声声慢》,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播放了名家朗读音频。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听觉形象,使教学过程情景化,增强教学效果
B. 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有序进行
C. 音频播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D. 名家播放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更能创设悲伤的意境
4. [单选题]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students health growth)的地方。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生会迸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激情和能量。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们积极主动自告奋勇,当在课堂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后,有个女生竟然举起手来:“老师,我要挑战同学读的庞太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兴奋起来。事实证明,这个女生读得真的很好。她课下说,正是因为前一个同学读得太好了,她才想比一比。同学们送给她的热烈掌声肯定了她的挑战。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
B. 教师根据自己经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C.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D.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5. [单选题]学完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朱自清的文笔、文风,又向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其他文章,让学生去阅读欣赏,然后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就其文风写一篇评论。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章
B. 读写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C. 引导学生在完成书面作业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从中获得知识
D. 扩展课外相关文本,增加了学生阅读量,扩大了视野,有利于全面理解课文
6. [单选题]以下是《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实录片段。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师:同学们只要咀嚼词句,适度联想,细心比照,就不难透过字面品味人物性格底蕴。现在让我们辐射开去,从言行等诸方面走进王熙凤的内心世界,说出你的感悟,道出你的发现。生:“我来迟了!”这句话表面看似自谦,其实是得意与逞能之悟。师:“迟”是无意还是有意的?生:我认为是有意来迟。因为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她进来。再者,王熙凤不愿与贾母抢镜头,又不愿被弱化,打了一个时间差。师:敬佩。同学们能咀嚼,能联系,能比较,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不乏真知灼见。
A. 教师引导得法,关键之处予以点拨,课堂调控适度
B. 学生善于发现疑点,聚焦思维,轻松破解阅读难点
C. 学生抓住关键字,联系上下文,体现个性化解读特征
D. 教师点评过多,淹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不突出
7.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实录(片段)的开篇介绍,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师:本文的作者是谁?生:施耐庵。师:本文节选自哪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生:《水浒传》。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生:《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对此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 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问答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
B. 问答法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强化语文基础知识
C. “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这一教学提问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小,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D. 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该教师的教法,会取得利于学生学习的“满堂问”“满堂答”的积极效果
8. [单选题]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生:常春藤!师:非常好。当初,作者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生:常春藤的绿影!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生:不好。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生1: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生2: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生3: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生4:炎热。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生(齐):陋室!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B. 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
C. 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D. 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9. [单选题]教师设计“新闻与传记”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选项中适合的是()。
A. 演讲与辩论
B.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C. 文章写作与修改
D. 语言文字应用
10. [单选题]阅读以下《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目标,按要求回答问题。【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过程与方法】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不恰当的是()。
A. 教学目标中没有体现能力
B. 教学目标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
C. 没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D. 不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