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健康发展(healthy development)、发展过程、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大中型国有企业(those state owned enterprise)、靠天吃饭、引人深思、工业化与信息化(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公开市场(open market)、回笼资金(recoup funds)、文章内容(contents of articles)
[单选题]某校对五年级100名同学进行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有58人喜欢语文,有38人喜欢数学,有52人喜欢外语。而且喜欢语文和数学(但不喜欢外语)的有6人,喜欢数学和外语(但不喜欢语文)的有4人,三科都喜欢的有12人,而且每人至少喜欢一科。问有多少同学只喜欢语文?( )
A. 27
B. 34
C. 14
D. 26
请回答下面的题目: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制细瓦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叫瓦豆(又称陶豆)的东西演变过来的。。 本文第二段引用《楚辞·招魂》中“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的作用是: ( )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面的题目。中国人民银行8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73万亿元。同比多增4.89万亿元。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0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6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6月末高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另据统计,7月份央行公开市场(open market)操作回笼资金(recoup funds)量为6630亿元,而到期释放的资金量却达到8160亿元。 下列各月的新增贷款额绝对值变动最大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