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17世纪西方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一些国家纷纷建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735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17世纪西方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一些国家纷纷建"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初中教师资格频道。

  • [单选题]17世纪西方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一些国家纷纷建立"东印度公司",其中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最为人熟知。下列国家中,也建立过"东印度公司"的是( )。

  • A. 德国
    B. 荷兰
    C. 西班牙
    D. 葡萄牙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方法

  • [单选题]阅读以下教学论文,按要求答题。   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事。青少年的"情感效应"极为明显,当代学者认为:"情商"甚于"智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作文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叶圣陶早在 1963年的一封信中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他很注重情感的激励机制。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积极态度,则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而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20%~30%。这说明,其中50%~60%的潜力,是能够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动机而增长的。   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下列理解或做法正确的是( )。
  • A. 作文批改重在激发青少年的智商
    B. 尽量依据名家的观点批改作文
    C. 积极评价更能提高批改作文效率
    D. 积极评价就是巧于点拨、精批细改

  • [多选题]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9~21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究·练习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预习提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9.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25分)
  • A. 19.语文课程是富有人文内涵的课程,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篇议论性说理文言文,其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逻辑严密。文章通过古代名人经历艰难困苦,磨炼个人意志,个人才干增长而担当大任、终成大业的事例论证,指出贪图安逸享乐必招致灭亡。文章由小及大而谈国事,进一步论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论点。这对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 在进行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时,教师应明确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注意以下几点教学安排。 ①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恰当的教学导入形式,在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②文言文教学应强调朗读的作用。教师可安排范读、自读、分组朗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理解文本,体会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领悟文章深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应在带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对文本所蕴含的人生道理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快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能在生活中正确对待困境,形成于己、于国的忧患意识,不贪图安逸享乐。 20.【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身处安乐之境时应具有忧患意识,而身处艰苦之境时则应奋发拼搏的道理,学会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2)设计依据 ①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较为浅显,说理性强,学生在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即论证的方法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单元介绍对教学也做出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程,要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③本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要有所成就就会有所磨炼,逆境中更应具备勇气和力量的道理。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以及文言常用语法的积累,但学生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所要表达的道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未建立完善、正确的价值观,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直面困难、在磨炼中进步的意识,因此把"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作为讲解的重点。 21.【参考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设计 (一) 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卧薪尝胆""悬梁刺股""胯下之辱"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呢?(明确:成功的道路需要磨炼)看来大家对这些故事都有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了解他的思想主张,看看他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磨炼的。 (二)以读促思,感知全文 1.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可用".""△""/"等符号标注。 (2)自由朗读课文,解决文言字词。 (3)再次朗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翻译全文。 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其他资料翻译全文。 (三)讨论探究,深入研读 1.文章开头部分主要叙述了什么呢?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有何异同呢? (明确:时代不同,经历相似) 3.孟子运用他们的事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呢? (明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在思想上经受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 (2)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在行动上经受磨炼的句子:行拂乱其所为。 (3)受磨炼的益处的句子: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只有经历了思想上、生活上、行动上的磨炼,才能受到激励,提升自己的能力。) 4.除了这些事例之外,孟子还做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通过刚刚对课文的分析,文章是怎样论证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①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 ②紧接着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③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反面论证 ④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学过今天的课文后你有何启示?对你以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回顾本篇课文所揭示的道理,诵读全文,结束课堂教学。 (五)布置作业作业: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感悟,题目自拟。

  • [单选题]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表现为( )。
  • A. 促进个体现代化和个性化
    B. 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
    C. 促进个体现代化与市场化
    D. 促进个体市场化与社会化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79nkp.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