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2023疼痛学(中级)[代码:358]提分加血每日一练(10月14日)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950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发挥作用、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生物反馈(biofeedback)、抗结核(anti-tuberculosis)、安慰剂(placebo)、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髂腹股沟(ilioinguinal)、白介素(interleukin)、氢离子(hydrogen ion)

  • [单选题]自主神经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  )。

  • A. 能制造化学递质
    B. 能贮存化学递质
    C. 能释放化学递质
    D. 能消除化学递质
    E. 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按四分法描述的上纵隔,不正确的是(  )。
  • A. 后界为T2-5及椎间盘
    B. 上界是胸廓上口
    C. 前界为胸骨柄
    D. 下界是胸骨角平面
    E. 两侧为纵隔胸膜

  • [单选题]关于耻骨肌正确的说法是(  )。
  • A. 由闭孔神经支配
    B. 由股神经支配
    C. 由生殖股神经支配
    D. 由闭孔神经和股神经支配
    E. 由闭孔神经、股神经和生殖股神经支配’

  • [单选题]下列哪种药物不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  )
  • A. 氯丙嗪
    B. 多塞平
    C. 丙米嗪
    D. 阿米替林
    E. 长马两平

  • [单选题]患者有上腹痛史,经常黑便及呕血、反酸,应考虑下列哪种可能?(  )
  • A. 应激性溃疡出血
    B.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C. 食管静脉破裂出血
    D. 胃癌出血
    E. 胆道出血

  • [单选题]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对肾脏的作用是(  )。
  • A. 促进钙的排泄
    B. 促进钠的再吸收
    C. 抑制磷的再吸收
    D. 促进氢离子(hydrogen ion)排泄
    E. 抑制磷的排泄

  • [单选题]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发病机制中除外(  )。
  • A. 年龄老化机制
    B. 分子遗传机制、氧化应激机制
    C. 中毒机制、病毒感染机制
    D. 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神经毒性机制、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机制
    E. 另外,部分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一氧化氮及代谢异常也可能参与其中

  • [单选题]面神经炎的体征中,Bell征是(  )。
  • A. 鼓索神经受损,可出现味觉障碍
    B. 一侧额纹消失,眼裂变大
    C. 口角下垂,鼓腮漏气
    D. 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显露白色巩膜
    E. 膝状神经节受损,可见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 [单选题]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  )。
  • A. 25cm的区域
    B. 10cm的区域
    C. 20cm的区域
    D. 15cm的区域
    E. 30cm的区域

  •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手术适应证(  )。
  • A.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抗结核药物效果不佳
    B. 年龄过大或过小
    C. 抗结核治疗在2周之内
    D. 有其他脏器活动性结核病变
    E. 窦道流脓经久不愈

  • [单选题]膈神经阻滞术的并发症除外(  )。
  • A. 全脊麻
    B. 气胸
    C. Horner征
    D. 局麻药中毒
    E. 声嘶

  • [单选题]下列不是臭氧的抗感染机制的是(  )。
  • A. 臭氧能通过提高局部氧浓度发挥抗感染作用
    B. 臭氧能拮抗炎症因子的释放、扩张血管、改善血流、减轻局部的渗出、水肿而发挥抗感染作用
    C. 抑制α-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释放,增加β1-转移因子的释放
    D. 同时臭氧能抑制前列腺素、缓激肽及致痛复合物的合成与释放,中和白介素(interleukin)可溶性受体
    E. 氧自由基在外周和脊髓均有致痛作用,而自由基清除剂如SOD、维生素E则可拮抗此致痛作用

  • [单选题]疼痛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不包括(  )。
  • A. 生物反馈
    B. 心理咨询
    C. 安慰剂
    D. 口服止痛药
    E. 忽略疗法

  • [单选题]髂腹股沟(ilioinguinal)和髂腹下神经阻滞术的穿刺点定位是(  )。
  • A. 髂嵴中点上方2~3cm处
    B. 髂前上棘向内侧2~3cm处
    C. 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
    D. 髂嵴中点下方2~3cm处
    E. 髂后上棘向外侧2~3cm处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6z6wrg.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