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材料:1992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人们开始将鱼投入水中供野生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269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灵长类动物(primate)、具体操作(concrete operation)、“知人论世”、李商隐诗歌、生物学家(biologist)、私人企业(individual enterprise)、澳大利亚昆士兰州(queensland australia)、本质上的区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 ...)、行为主义者(behaviorist)

  • [多选题]材料:1992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queensland australia),人们开始将鱼投入水中供野生海豚食用。1998年,海豚们开始回报人类,它们不时地将鱼扔上码头。在这件有趣的事情里,人类的投食意图非常明显,但动物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早在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就认为动物和人类的智力只有程度上而非本质上的区别。在其晚年的著作《人类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中,他详细研究了鸟类、家畜、灵长类动物以及不同人的喜悦、爱和悲伤。达尔文对待动物的态度,尽管很容易被那些每天接触狗、马或老鼠的人们所认同,却违背了当时欧洲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一动物完全没有思想。这种古老的观念源于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学说:人是理智的生灵,与上帝的思想相连,而动物只是肉体机器。笛卡尔的追随者之一,17世纪法国神学家和哲学家马勒伯朗士因此这样描述动物:"不因食物而快乐,不因痛苦而哭泣,成长而不自知,它们无欲无求,无所畏惧,一无所知。"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物学界更忠于笛卡尔而非达尔文的学说。尽管动物行为学的学者们并没有排除动物具有思想的可能性,但是却认为思考这个问题几乎无关紧要,因为它无法回答。人们可以研究动物的输入(如食物和环境)或输出(行为),但动物本身仍然是一个黑匣子一一情绪或思想等不可观察的东西超越了客观调查的范畴。一位"行为主义者(behaviorist)"因此在1992年写道:"在任何试图了解动物行为的尝试中,都应当极力避免认为动物具有意识思维,因为这是无法检测且空洞的……"然而,这些关于动物的狭隘想法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1976年,美国学者唐纳德·格里芬不畏阻碍,出版了《动物的觉知问题》一书,认为动物确实能够思考,而且这种能力应该受到适当的科学研究。此后的数十年间,野外和实验室的大量研究工作推动了远离行为主义、接近达尔文观点的共识。然而研究进展仍然艰难而缓慢。正如行为主义者(behaviorist)所警告过的,这两种研究类型的证据都可能具有误导性:虽然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是严谨的,但动物在实验室中的表现难免异于野外:野外观察则可能由于一些显见的局限性而不易被接受一一尽管有的野外观察持续数年甚至几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缺乏严谨性的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并不多见。尽管如此,现在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有些动物确实以有意识的精神体验方式处理信息和表达感情。他们一致认为:大鼠、小鼠、鹦鹉和座头鲸等动物有着复杂的思维能力:一些物种具有曾被认为只属于人类的特性,例如为物品命名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还有少数动物,如灵长类动物、鸦科(乌鸦家族)和鲸类(鲸和海豚),具有一些人类眼中接近于文化的东西,借此它们形成了通过模仿和示范向后代传递信息和能力的独特行为方式。没有任何动物能够单独拥有所有的人类心智特性,但是几乎所有单一的人类心智特性都存在于某种动上。   (摘编自《动物有思想吗?》翻译黄森)   问题:   (1)人们对动物是否有思想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性的认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现阶段应如何推进动物心智的研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 A. 参考答案:(1)人们对动物是否有思想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世纪至20世纪大部分时间,人们更忠于哲学家笛卡尔学说,欧洲根深蒂固的理念,即动物完全没有思想。(1分)第二阶段为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动物和人类的智力只有程度上而非本质上的区别。(1分)第三阶段为1976年后,美国学者唐纳德提出动物能够思考的观点,随后数十年间大量的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接近了达尔文的观点。(2分)(2)在现阶段,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的输入(如食物的环境)或输出(行为),来对动物的心智特性进行研究。(3分)第一,现阶段的研究应该将实验室与野外研究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不足,融合两者的优点。(3分)第二,利用动物有意识的精神体验方式处理信息和表达感情的特点来推动对动物的心智特性的研究。如对灵长类动物善于模仿和示范向后代传递信息和能力的独特行为方式进行研究等。(4分)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李老师经常思考"如何教好这节课"等这样一些问题。这说明李老师教师处于发展的( )阶段。
  • A. 关注生存
    B. 关注情境
    C. 关注学生
    D. 关注自我

  • [单选题]分支制是20世纪上半叶( )建立的一种学制。
  • A. 前苏联
    B. 美国
    C. 法国
    D. 日本

  • [多选题]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哪些种类?
  • A. (1)根据思维的内容,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分析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多少,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 [单选题]在操作技能的形成中,过度学习的量越大越好。( )A.正确B.错误
  • A. B

  • [多选题]实施道德教育时,不但在道德认知之外必须考虑到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而且也应兼顾道德行为背后情感与意志各方面情操的培养。( )
  • A. √

  • [单选题]某私人企业在某省投资兴建了一所中学,学校拟聘请一位外籍人士担任学校校长。这所学校的做法
  • A. 正确,我国学校的校长可以由外籍人士担任
    B. 正确,外籍人士经过许可可以担任民办学校的校长
    C. 错误,中国学校的校长只能由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担任
    D. 错误,外籍人士必须在中国居住一段时间才可担任校长

  • [多选题]阅读《锦瑟》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6题。   案例:   师:作者回忆的是自己的“华年”,他的“惘然”之情,你们明白了吗?   生:好像明白了,“此情”表达的是作者对华年已逝的惘然,自己抓不住过去的那些美好,感觉更加迷茫、凄凉。   师:现在懂这首诗的同学举手。大家相互看看,已经有很多人懂了,现在很多人考证,说《锦瑟》……谁来说?   生:据说当时李商隐和一个宫女有过一段很美好的故事,但是后来他们分开了,这首诗是用来怀念这段故事的。但也有人说他是自伤身世。   师:同学们很聪明。有人考证,说“锦瑟”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李商隐很喜欢她,但是两人后来没成,所以这首诗是表达爱情主题的。又有人说这种解释不对,“锦瑟”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的。明白什么了?   生:这首诗是表达怀念,追悼亡妻的。   师:好的。又有人说,这首诗既不是爱情主题,也不是追悼亡妻,他表达的是自己诗歌创作的特点,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六百多首诗的“序”。现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比较好的版本就是这本《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李商隐的一篇序文”这一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又有人说,《锦瑟》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所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怅然之情。还有人说,这首诗不能用具体的内容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也有政治上不得志的怅然若失,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定为某个具体的意思。所以,“一篇《锦瑟》解人难”啊!同学们,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眼神充满期盼)   生:我觉得诗人创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到了,然后写成一首诗,这些“可能”都是后人附加的。诗人是依托自己当时所处的情境写成的,所以只有了解诗人的生平等情况,才能理解。   生:这个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有作者的意义,而读者在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读者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师:同学们开始懂诗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涉及我们中国古代诗论非常重要的两种基础观点:“知人论世”和“诗无达诂”。这里有一个读诗的规律问题,老师读了几十年诗,现在才懂了一点点。同学们可以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解读诗歌。   师: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刚刚有同学说,对于李商隐的生平不太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的作业就是去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题目是“《锦瑟》背后的故事”。   问题: 16.(1)“一篇《锦瑟》解人难”,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的。(10分)   (2)请说明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可以起到什么作用。(10分)
  • A. 16.(1)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的相关理念,解决了“一篇《锦瑟》解人难”这一难题,具体操作如下:①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见解。材料中,该教师并没有直接将《锦瑟》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层次性的提问或总结,引导学生逐步表达出个人见解。例如,教师在学生回答《锦瑟》的部分相关考证内容后,先总结学生所答内容,再进一步设疑引导学生对诸多考证结果进行思考,结合“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的问题进行回答,各抒己见。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开展教学活动。上述教学实录片段中,在学生独立阅读产生疑惑时,教师进行了必要的点拨,通过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和思考的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了诗论中“知人论世”“诗无达诂”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学生学习从多个角度分析、解读《锦瑟》的深意。③教师对诗歌这种文学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有所侧重。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鉴赏文本,带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诗人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④教师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理解了《锦瑟》的多义性以及“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课后查找与李商隐生平相关的资料并撰写随笔‘《锦瑟》背后的故事”,以此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锦瑟》内涵的认识。(2)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有以下作用:①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起到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解读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②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③有助于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形成“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积极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丰富文化积累,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④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梳理诗歌内容,解读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以及探究能力。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6nd6e3.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