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因材施教、学术团体(academic body)、学术活动(academic activity)、教职工代表大会(teachers ' representatives conference)、民主管理权(democratic management right)、无目的性(anomie)、得出结论(conclusion that)、不随意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发表意见
[单选题]老师最基本的权利( )。
A. 教育教学
B. 科研学术活动
C. 民主管理
D. 管理学生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北京"鸟巢"的设计者主要运用了( )。
A. 常规思维
B. 创造思维
C. 动作思维
D. 逻辑思维
[多选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关系,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
(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透明玻璃罩罩住两支蜡烛,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
(2)学生就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3)实验探究。
(4)根据实验现象继续讨论,得出结论(conclusion that)。
(5)后续思考。
问题:
(1)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分别介绍你将如何调控、处理(1)(2)(3)(4)中描述的场面。
(2)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将如何给学生设计后续思考活动?
A. (1)步骤(1):教师倾听并分析学生可能会做出的答案,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持有相同答案的学生分为一组,共分若干组,让同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讨论得出自己答案的依据。
步骤(2):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相互讨论(时间在3分钟左右),为自己的答案寻找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教师巡回,认真听取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让各小组推选一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答案的依据。之后教师引导:各组同学说的都好像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怎样来判断究竟哪一种结果正确呢?教师组织各组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正确的结论。
步骤(3):学生以(2)的问题作为探究实验的基础,设计出实验装置,并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则巡同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观察。实验结束让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探究的结果。各小组得出相同的结论:高蜡烛先灭!教师引导: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组织学生进入步骤(4)。
步骤(4):教师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分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教师提示:关键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并引导学生查阅密度表,解读表上二氧化碳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由此统一认识。
教师进一步解释:通过讨论,同学们了解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要高许多,因此其密度和常温下相比小了许多,总是浮在上部,所以高的蜡烛先灭。
(2)教师在探究情境结束时,可提示:如果改变玻璃罩的火小或各蜡烛的高低程度,对上述答案是否有影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持续思维,辩证分析事物的多变性,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单选题]张老师讲课时,外面突然划过一道闪电,紧接着传来一阵雷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朝窗外看去。同学们的心理活动属于( )。
A. 无意识记
B. 有意识记
C. 无意注意
D. 有意注意
[单选题]面对一张张充满期待的面孔,新来的班主任说:"新学年到来了,你们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以前的你是怎样的,我不想知道,老师只想看到现在的你有多棒!"这表明班主任( )。
A. 关爱全体学生
B. 未能严慈相济
C. 保护学生隐私
D. 未能因材施教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6lqwg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