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2022初级中学语文题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终极模考试题180

来源: 必典考网    发布:2022-06-30     [手机版]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398次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导读

必典考网发布2022初级中学语文题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终极模考试题180,更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的模拟考试请访问必典考网初级中学语文题库频道。

1.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教师讲授《在山的那边》时的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诗歌其实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运用较为生动的导入方式。我在讲这篇课文时首先给学生播放了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欣赏完歌曲我便由歌曲引出梦想,向学生发问:你们现在的梦想是什么?然后我们再由个人自己的梦想导入到课文的文本内容中,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经历的挫折与困难,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的坚持。对于以上材料,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看起来似乎与课文没有半点联系,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
B. 乐曲播放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C. 播放的歌曲和课堂内容无关,影响了课堂的连贯性
D. 教师的导入是成功可行的


2. [单选题]阅读某教师关于《羚羊木雕》的教学导语,按要求答题。“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爱父母,尊敬父母,但有时候,你们会和父母在某件事情的认识上不一致,思想上闹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处理的?《羚羊木雕》中的主人公就遇到了这种情况,那她是怎样处理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位老师的课堂导入用到了下列哪种导入方式?()

A. 解题导入
B. 激发生活经验导入
C. 情境导入
D. 故事导入


3. [单选题]教师在教授《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讲授,而是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下列对该教师的做法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 以课本剧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 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课本,对人物形象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C. 这种做法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不值得提倡
D. 该教师的这种做法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 [单选题]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性学习课题时,另辟蹊径,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要求学生去调查当地相关传承下来的“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途径去探索、搜集或发现: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究;二是根据地方文化档案馆或地方志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对于这项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放学后)完成。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评价不合适的是()。

A. 能够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将课外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B. 做到了语文学习“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make full use)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C. 这位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D. 该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过于宽泛,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课余时间


5. [单选题]阅读《背影》的课例评析(节选),回答问题。从教学思路来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者主要从篇首讲至篇末;例二为“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选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的情感。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条的集聚,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景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个教学设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各有千秋
B. 例三的教学设计旨在对句子的品析
C. 三个教学设计的教学“切口”越来越细小,讲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D. 例一的人物、场景、情景分析有利于情感分析


6. [单选题]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初中阶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识记,错误的一项是()。

A.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B.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C.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D.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7. [单选题]下面是某老师讲授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过程与方法:善于发现问题(be good at discovering problems),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由悲壮到悲伤,既要建功立业又难回家乡的愁苦,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B.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表述清晰合理,易于操作
C. 过程与方法的表述不合理,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D. 三个维度的目标分配平均合理,体现了诗歌学习的重点


8. [单选题]在某次“写作”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写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 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B. 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C. 鼓励学生多写,任意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
D.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9. [单选题]《谈生命》课后练习题是“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并试着背诵,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B. 提高学生整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C.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D. 通过朗读和背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10. [单选题]以下是某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进行的总结,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连续性
B. 阶段性
C. 明确性
D. 固定性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69wn04.html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