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学习态度(learning attitude)、《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 paris)、王安石变法(wang an shi reform)、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悲惨世界》(pathetic world)、《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张居正改革、独具特色(exceptional feature)、面向全体学生(facing to all students)、《鸦片战争》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是( )。
A. 《复活》
B. 《战争与和平》
C. 《巴黎圣母院》
D. 《安娜卡列尼娜》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教育基本要素的是( )。
A. 教育者
B. 学习者
C. 教育管理系统
D. 教育影响
[单选题]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A. 布卢姆
B. 布鲁纳
C. 皮亚杰
D. 舒尔茨
[单选题]教师上课时,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做示范性实验,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叫( )。
A. 演示法
B. 实习作业法
C. 参观法
D. 实验法
[单选题]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是指(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单选题]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 )。
A. 自主性
B. 随意性
C. 规范性
D. 强制性
[多选题]请先看以下两个有关谈话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案例:
案例一:两位老师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设计了问题。甲教师的问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乙教师的问题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
案例二:某老师上《鸦片战争》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史,请思考一下,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到什么时候为止?”
生1:1840年开始。
师:对。那什么时候结束呢?
生2:1927年。
师:不对。应是1949年。
(紧接着老师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请回答:
(1)对甲乙两位老师为进行谈话法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评价。
(2)结合案例二,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好谈话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A. (1)甲乙两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运用了谈话法,但是两位教师的运用角度和效果不同。甲教师的问题不明确,问题过于片面和宽泛,学生不便于回答。问题的难度没有适应学生水平,过于书面,而且没有一个过渡性,学生不知从何入手。
乙教师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让学生回答,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问题中提到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启发,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问题具有启发性,学生能够更好得参与。
(2)案例二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没能做到层层深入,与主题相契合。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应该继续围绕“鸦片战争”进行询问,层层递进,比如“为什么会从1840年开始?是不是有什么事件的发生?”从而引入课堂内容。教师设置的第一个问题由于没有递进性,对学生没能产生启发作用。第二个问题,学生答案与教师准备的答案不相符时,没有借机会询问学生意见进行交流,而是没有任何解释地给出固定答案,属于灌输知识而非启发思考。
因而在课堂教学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①精心设计问题,谈话有目的有计划,围绕教学目标设疑和谈话。
②应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高水平问题,避免暗示性,调动学生思维。
⑧能够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
④谈话应面向全体学生(facing to all students)。
⑤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谈话。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进行多次有关赋役制度的改革,其中把税收并为单一的土地税的赋役制度是( )。
A. 租庸调制
B. 方田均税法
C. 一条鞭法
D. 推丁人亩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68je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