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阅读某教师关于《羚羊木雕》的教学导语,按要求答题。“同学们,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19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建功立业、生活经验(life experience)、指导作用(guiding role)、应变能力(emergency ability)、《孔乙己》、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发现问题(be good at discovering problems)、《苏州园林》、美国俄亥俄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单选题]阅读某教师关于《羚羊木雕》的教学导语,按要求答题。“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爱父母,尊敬父母,但有时候,你们会和父母在某件事情的认识上不一致,思想上闹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处理的?《羚羊木雕》中的主人公就遇到了这种情况,那她是怎样处理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位老师的课堂导入用到了下列哪种导入方式?()

  • A. 解题导入
    B. 激发生活经验导入
    C. 情境导入
    D. 故事导入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以下属于语文教材范文系统的是()。
  • A. 单元导语
    B. 课文注释
    C. 课文插图
    D. 课文《苏州园林》

  • [单选题]执教《热爱生命》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3)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目标设计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明确设定
    B. 该目标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不够合理
    D. 目标设计做到了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教学的生成性

  • [单选题]以下是教师讲授《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阅读并回答问题。在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了很大成功,很快发表在1899年《麦克卢尔》杂志的圣诞专号上。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从此以后,34627号一发而不可收,变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同学们知道他的笔名吗?对,是欧?亨利。非常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对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小说情节导入,正好切合小说的特点
    B. 导语新奇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C. 这个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
    D. 该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 [单选题]阅读《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片段),回答问题。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激情。这首先是因为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刘成章对产生于这片黄土地上的安塞腰鼓有着无限的神往与倾心的爱恋,他深深理解安塞腰鼓的本质,体味出了它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安塞腰鼓的本质和内涵及作者对它的挚爱之情。生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生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生3:“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生4:“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语句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的热爱,这是文章写得好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篇好文章,光有好内容不行,还必须有恰当的形式与之相适应,才能成为一篇完美的文章。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生5:句子都很短,节奏感很强。生6:用了很多排比句,很有气势。生7:用了一些比喻,很形象,很生动。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文章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简洁的段落,铿锵的短句,连用的排比,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这样的节奏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展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采用问答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B. 教师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文本,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C. 既关注了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又训练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赏析
    D. 过多地侧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品析语言特色

  • [单选题]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感情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标准,要细心总结,灵活运用。以下是教师对《孔乙己》所做的教学结语,不合适的是()。
  • A. 这节课我们已经将课文学完了,下课以后请大家复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预习下一篇课文。
    B. 在旧中国不只有一个孔乙己,无数知识分子都是从黑暗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他们被愚弄、被压迫、被束缚。他们在旧社会里痛苦呻吟,这难道不是封建社会给一切贫苦、善良的知识分子造成的命运吗?今天,悲剧的孔乙己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生活在自由幸福的时代,知识分子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做了生活的主人,我们怎能不热爱今天的生活!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将来更美好的生活,我们怎么能不奋发向上,学好本领呢!
    C. 文章结尾处说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请同学们思考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D. 请大家阅读《范进中举》中的片段,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何共同点,孔乙己和范进悲剧命运的成因有何相同之处。

  • [单选题]下面是某老师讲授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过程与方法:善于发现问题(be good at discovering problems),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由悲壮到悲伤,既要建功立业又难回家乡的愁苦,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B.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表述清晰合理,易于操作
    C. 过程与方法的表述不合理,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D. 三个维度的目标分配平均合理,体现了诗歌学习的重点

  • [单选题]在某次“写作”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写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B. 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C. 鼓励学生多写,任意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
    D.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 [单选题]在某次“阅读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教师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B.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C. 阅读教学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D.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自主学习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内容与过程有自觉的意识与反应
    B. 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群体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互助性学习,整个过程不需要老师的参与
    C. 探究学习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D. 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66g9l4.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