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战国时期(warring states period)、热爱祖国(love motherland)、《焦点访谈》(topics in focus)、“春秋笔法”、别林斯基(belinsky)、才华横溢、初中语文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
...)、豪情万丈、一段时间(a period)
[单选题]某教师设计了“春秋笔法”专题,理解古代历史的叙述传统。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 诗歌与散文
B. 小说与戏剧
C. 语言文字应用
D. 文化论著研读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 积累·整合
B. 感受·鉴赏
C. 思考·领悟
D. 发现·创新
[单选题]下面是某老师设计的杜甫《登高》(人教版必修三)导语,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师: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岛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来,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祷、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了吧?
A. 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的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
B. 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
C.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
D. 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高中必修课程目标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表达与交流的基础来源于生活,所以要细心观察
B.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C. 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D. 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单选题]阅读有关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至关重要
B. 语文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C. 有了情感的注入,才会有个性的形成,符合教学理念
D. 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单选题]在学习必修课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篇导游词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故都的秋》,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任务设计综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B. 任务设计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C. 要求以导游词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D. 任务要求更多的是语言上的渲染,不必聚集于文本细节
[单选题]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下面有关“语文课程资源”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焦点访谈》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B. 教材、课堂、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中心
C. 为增强语文熏陶,可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诗词评讲、散文欣赏等
D. 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具体指导阅读
[单选题]阅读下面一位教师的作文指导--借景抒情的教学设计,回答问题。(学习小组领会任务,完成一段精彩的描写)自选一组景物来表达一种情感。雪白的梨花、嫩绿的小草、碧绿的麦田、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皎洁的月光、灿烂的群星、和暖的春风、歌唱的小溪、美丽的池塘、展翅的雄鹰、诗意的小鸟、美丽的天鹅、奔腾的江河、巍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灰蒙蒙的天空、凛冽的寒风、冰冷的寒冰、连绵的秋雨、凋零的花朵、无情的流水、折翼的小鸟、飘零的树叶、干涸的湖水、枯萎的秧苗。情感待选:高兴、悲哀、振奋、平静。要求:组长抽取某种心情,组员各自圈定选取的景物,组内商讨运用哪几种景物合适,各自独立完成片段写作.不允许出现表示心情的词语。最后小组交流修改,将最优秀的习作进行展示。(小组讨论,创作,展示。其他组评论)下列评论错误的一项是()。
A. 语言实践的要求不够具体,不能表现出学生的个性,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B. 每个学生对每种景物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不适合小组讨论
C. 没有说清楚“情”与“景”的关系,应加入这一环节
D. 案例中所给的景物都极具代表性,不必再进行增删
[单选题]阅读《离骚》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学生纷纷朗读)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生:好像没感觉。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a period))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一开始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B. 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掌控力.秩序紊乱
C. 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 重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单选题]以下是一名教师确定《望岳》教学目标的依据,按照要求答题。(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地使用、模仿、改写诗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教学重点在于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B. 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C.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
D. 诗歌教学重在积累名篇名作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5z4v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