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注意力高度集中、自我实现的需要(need of self-actualization)、高年级学生(upperclassman)、学生伤害事故(student injury accident)、马斯洛需要层次论(maslow ' 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勇于探索创新(be brave in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更新知识结构(improve knowledge structure)、"以人为本"、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单选题]周老师入职以来,积极参加市里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及培训活动,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improve knowledge structure),这表明周老师具有( )。
A. 尊重学生的理念
B. 终身学习的意识
C. 教学管理的能力
D. 课程开发的能力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教育目的可以发挥( )。
A. 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 激励、评价和统一的作用
C. 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 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多选题]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A.正确B.错误
A. B。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又叫匮乏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单选题]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其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为( )。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水平迁移
D. 垂直迁移
[单选题]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下列传说人物中,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织绢之术,被后世奉为“先蚕圣母”的是
A. 黄帝
B. 神农
C. 女娲
D. 嫘祖
[多选题]材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谈不出体会,课堂出现了冷场。教师看到这一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教师给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学生由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发言变得
十分踊跃。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亮节。""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它不畏严寒,不畏酷暑。""竹子对人无所求--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见。说完了竹子再来看画,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在发言中,学生们谈竹子、谈画,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课后,教师对这次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14分)
A. 【参考答案】
该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肯定。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材料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之后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人手,激发学生想象力,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材料中,该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人手,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们各抒己见,对竹子的品质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此举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需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该教师主动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最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不仅仅要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材料中,该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使学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做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单选题]某中学上课时,高年级学生李某到教室外喊赵某,说有事让其出去一趟,班主任张某默许了。赵某走出教室后被李某殴打,导致右眼失明。对赵某所受伤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是( )。
A. 李某
B. 张某
C. 学校
D. 李某和学校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5kqj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