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2,-1,2,7,(  ),63,26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470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建立健全(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稳定增长(steady growth)、塑造形象(making of image)、扩大出口(export expansion)、纷繁复杂、自谋职业(support oneself)、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从上到下(from up to down)、专家教授

  • [单选题]2,-1,2,7,(  ),63,26

  • A. 4
    B. 10
    C. 23
    D. 36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多选题]为了扩大有效需求,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宏观调控可以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
  • A. 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促进投资需求较快增长
    B.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开拓城乡居民的消费市场
    C.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D. 降低利率,实施消费信贷,刺激消费需求

  • [多选题]2012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有133万人通过报名审核,最热职位创下4124:1的纪录。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当前就业问题的关注。为此政府应该(  )。
  • A. 加强政府支持和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
    B. 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support oneself),以创业带动就业
    C.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保证每个劳动者都能找到称心的岗位
    D.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每个人都具备报考公务员的条件

  • [单选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的题目。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孑L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l摄氏度。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例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摄氏度。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 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摄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 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 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 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 [单选题]作为一种反抗传统伦理价值的社会思潮,“五四”的浪漫主义有打碎一切偶像的诉求,然而一旦旧的偶像被抛弃,价值信仰系统出现了真空,浪漫主义却无法自我填补这一真空,因为它只是一种情感的狂飙,一种意志的冲动;它有足够的破坏力,而缺乏建构新信仰的理论架构。正因为如此_____。 接下来的文字最恰当的是:
  • A. “五四”时代的浪漫主义很快就从自我扩张走向了另一面:与某种群体性的献身目标相结合
    B. 自我崇拜、自我扩张当然是一种选择,但“个人”却无法提供超越性的乌托邦,提供足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
    C. 浪漫主义较之理性主义更不自信,更需要一种外在的新偶像作为激情的依附对象
    D. 他们只能到各种“群体”之中去寻觅:或者是国家,或者是某一阶级,或者是某种更抽象的善的共同体

  • [单选题](  )没有权力制定规章。
  • A.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B. 国务院办公厅
    C. 国家人事部
    D. 审计署

  • [单选题]历史的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就成了活生生的东西,也就不会有尸臭了。一些学者专家教授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味同蜡不堪卒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看作活物,他们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时把自己也变成了木乃伊。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 A. 历史的遗产与人生体验的关系
    B.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C. 研究者的文字表述问题
    D. 一些历史研究文章呆板无趣的原因

  • [单选题]填入文中【】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面的题目:对于书法这一概念,尽管目前没有最为权威的概括,但是,书法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属性还是为人们所承认的。那么,书法创作也应该遵循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比如说,每一个笔画都需要经历从起笔到收笔的过程,多呈现由左向右、从上到下(from up to down)、由左上到右下、从右上到左下的走向;单个汉字的书写多遵循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from up to down),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至于章法,则多是将单个字从上到下(from up to down)组成一行,行与行之间从右到左排列等等。这些规则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并且必须遵循的创作程序,以至于无论是高明的书家,还是一般的习字者,只要参与其中,便必须遵循而不是违背它。 从表面看来,这个创作程序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如果仔细追究,则大有不同。我们看到,书写的过程并不仅仅包括毛笔在纸面上写出笔画的环节,因为我们写完一个笔画之后,假使右手操控毛笔的运动就此停止了,留在纸面上的将是“—”“丨”“丿”“、”等某些单个的笔道。为了完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毛笔离开纸面之后还需要向下一个笔画过渡,以求得顺利书写下一个笔画,在这个环节中,毛笔无法在纸上留下痕迹,也不容易被人们观察到。当我们将这两个环节链接起来的时候,书写过程就表现为连续的、回环往复的、不可逆转的曲线。因而,书法创作看起来无论如何纷繁复杂,甚至好像一团麻线,但只要揪住一个合适的线头,就可以从头一直顺到尾;或者好像走迷宫,只要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线,就能到达目的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创作更表现为线性的特征。在书法欣赏时,我们的目光有时也会不自觉地伴随着回环往复的线条再现一遍创作的过程。至于其他的造型艺术,比如美术,先画这片云,后画那只小船,抑或再补几棵小树,大概主要在于画家的创作习惯和临事从宜,并没有像书法这样的严格的创作程序;再如篆刻,尽管也是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家在创作时甚至可以先刻完某一个相同趋向的线条,再刻另一趋向的线条。那么,在欣赏美术或者篆刻作品时,也不会出现书法欣赏时的情景。由此看来,我们毋宁说书法是一种类似于舞蹈、戏剧的艺术,它们都是以历时的顺序在一定的空间内塑造形象。 ①甚至与所谓艺术也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它是由汉字的日常书写衍生出来的。②因而,我们由此可以探讨静态观察不能得到的书写规律,【】可以告诉学生每一个环节是什么形态,怎么去写,【】可以告诉他们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形态,为什么这样去写,从而为书法启蒙教学设置一个更为坚实的理论平台!③应该说,书法的线性特征与造型艺术之类属是错位的,因为它揭示的是动态的创作过程。④但是,由于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它充分注重并应用了这一特征,将优秀的作品变成一个整体,使之前后联系、上下贯通,乃至血肉丰满。⑤书法创作中的诸多技法规定,诸如方圆、藏露、曲直、俯仰、疾徐等等,便可以在线性的运动中找到产生的根据,进而可以解释节奏、行气、血脉等更高层面的概念。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既 又
    B. 一方面 另一方面
    C. 不但 甚至
    D. 不但 还

  • [单选题](1)人胰岛素基因的质粒与细菌混合在一起,细菌会吞入质粒(2)从细菌细胞中取出一种叫质粒的环状DNA(3)用酶把质粒切开,再将人胰岛素基因从染色体上切下来(4)细菌繁殖时吞入质粒的就会携带人胰岛素基因的质粒(5)质粒DNA与人胰岛素基因混合在一起,重新形成环状DNA
  • A. 3—1—4—5—2
    B. 3—4—1—2—5
    C. 2—3—1—5—4
    D. 2—3—5—1—4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58z0lp.html
  • 推荐阅读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