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598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勇于创新(be bold in making innovations)、打破常规(break with convention)、重要原因(important reasons)、实际情况(actual situation)、鸦片战争前(before the opium war)、世界潮流(world trend)、组织者、领导者、亡党亡国、因循守旧(conformism)

  • [多选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佳,誉满京华,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难。当时想在报纸上登广告,但广告怎么写,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经过一番筹划,戏班子决定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梅兰芳。当时上海的市民并不知道梅兰芳是谁,因为好奇,都在互相打听,连登了一周之后,报纸上登出了一个详细的广告:"梅兰芳--京剧名旦,今晚在上海茶戏园登台献艺。欢迎观看。"就这样,先生在上海一唱走红。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 A. 【参考范文】参考范文: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大学》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著名的喜剧演员卓别林曾经说过:"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进入21世纪,创新更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创新引领科技的未来。如果没有创新,世界上第一盏电灯就不能诞生,我们还要在煤油灯暗淡的光下生活一辈子:如果没有创新,第一架飞机就不能出现,人们要经过几个月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历经艰辛,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创新,社会便不会如此现代化,人们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如此紧密。因为创新,电灯取代了蜡烛,楼房取代了平房,空调取代了风扇。因为创新,科技日益进步。 创新是民族的希望。回顾中国历史,在15世纪以前,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出现过汉唐盛世,中国的经济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便逐渐从强盛走向没落,来到鸦片战争前夕更是腐朽到极点,从头到脚都烂透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因循守旧(conformism)、不思创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争相创新,如果我们不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就有可能重蹈近代史上那种濒临亡国灭种的悲剧。所以邓小平告诫:"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江泽民同志更是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两代领导人都把创新与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连。 创新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惟创新才能在世界潮流激荡中站稳脚跟,惟创新才能让国家在持续健康发展中强起来。 创新让艺术百家争鸣;创新让技术改变生活;创新让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可以使一个人收获他所没有的荣耀和地位:创新可以让艺术百家争鸣、让技术改变生活;创新可以使一个民族挺起脊梁,让一个国家有未来;创新可以使一个时代成为荣耀;创新让社会充满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古代"无为"观念的是( )。
  • A. 顺天之时
    B. 随地之性
    C. 因人之心
    D. 无所作为

  • [单选题]一张红纸,一半有阳光照射,一半没有阳光照射,颜色的明度、饱和度大不相同,但我们仍知觉为一张红纸。这体现了知觉的( )。
  • A. 恒常性
    B. 整体性
    C. 相对性
    D. 组织性

  • [单选题]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变通性、独创性和( )。
  • A. 多样性
    B. 迅速性
    C. 流畅性
    D. 价值性 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 [单选题]( )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德育内容
    D. 德育方法

  • [单选题]当课堂上出现的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应变,有时为了上好一节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充分展示的课,我们会绕过问题直奔目标。也许整节课的教学结果是无可挑剔的,但也使得整节课的教学变得机械化和程式化。教师忽略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学得毫无兴致。因此,在课前设计教学预案时,教师应该( )。
  • A. 课前设计给教学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B. 营造宽松预愉悦氛围,提供生成土壤
    C. 课中生成,与学生共建“互动网“
    D. 活学活用

  • [多选题]教学具有教育性。
  • A.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教学必然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由教学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构成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过程一定会遵循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从这方面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具有教育性。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589px5.html
  • 推荐阅读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