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教育转化(education and transform)、消极影响(negative influence)、遵守规则(obey rules)、受教育者(educatee)、主要特征(main features)、通情达理、己所不欲、尽如人意、自圆其说(justify oneself)、言之有理(make sense)
[单选题]1.01,1.02,2.03,3.05,5.08,( ),13.21
A. 8.11
B. 8.12
C. 8.13
D. 8.14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日常生活中,学会骑自行车会对学习骑三轮车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迁移现象称为( )。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正迁移
D. 负迁移
[单选题]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关键年龄大约在( )。
A. 5-6岁
B. 7-8岁
C. 10-11岁
D. 12-13岁
[单选题]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 )。
A. 数量标准
B. 质量标准
C. 形式标准
D. 内容标准
[单选题]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
A. 把非无产阶级思想转化为无产阶级的思想
B. 把错误的思想转化为正确的思想
C. 把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D. 把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的自我教育
[多选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老人上了公交车,发现忘带老年卡,对司机说:我没带老年卡,让我上车行吧?司机说:抱歉。按规定,您不出示老年卡,就必须投币。有位乘客听到,怒了:你这人咋这么不通情达理?人家都已经说明了,你还刁难。司机说:公司规定,我不能违背:你既然这么好心,要不替老人把车费付了吧?这位乘客后退,说:凭什么?司机自己掏出钱来,替老人投了币。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联想和感情,写一篇论说文。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A. 【写作思路】材料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发人深省。公交车司机的做法符合公司规定,却被乘客指责太不通情达理。但最终解决问题的人却是这位不通情达理的公交车司机。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公交车司机与乘客的做法,来确定文章立意。如果从公交司机的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遵守规则与人情变通。公交车司机一方面遵守了公司的规定要求老人投币,一方面又充满人情味的为老人垫付车费,将规则与人情融合到了一起,其做法让人动容、令人深思。如果从乘客的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做人做事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中的乘客明显是站在道德至高点去批判别人的行为,但当自己也面临同样的境遇时,他的做法却不尽如人意。可见,讲道理是一回事,做事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不能光说不做,更不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当然,若从社会道德层面进行立意也是可以的,只要自圆其说(justify oneself)、言之有理(make sense)即可。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54qw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