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1辛亥革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801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1辛亥革"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初中教师资格频道。

  • [多选题]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1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当时人不禁感叹:“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卖几个钱耳!”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材料2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出一个教学活动。 要求:(1)设计意图要明确;(2)教学活动要完整

  • A. 【参考设计】 这两段材料可用来设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史料研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示例: 活动形式: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 (1)能够在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人展开有效的合作; (2)能够认识到每个史料都有局限性: (3)能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展开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1)学生分为甲、乙两个小组,基本原则是异质同组、异组同质,明确各自的任务与分工。 (2)甲组阅读材料1,乙组阅读材料2读完材料后,分别汇报本组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认识。 (3)乙组查阅材料1的作者身份、写作的背景、材料1所指示的地点等信息,甲组查阅材料1的作者的身份、写作的背景、材料1所指示的地点等信息;然后乙组对甲组在第二阶段中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甲组对乙组在第二阶段中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 (4)根据对方的质疑,甲、乙两组分别修正本组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5)甲、乙两组的同学自由谈论自己的感受。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多选题]"怒发冲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上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恬动有( )。
  • A. 认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个性过程

  • [多选题]构成德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德育内容
    D. 德育方法

  • [单选题]大卫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津津乐道。你认为他的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 A.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我国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
    B. “我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责任内阁制”
    C. “它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D. “它是将总统制与联邦制相结合、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一种较为完美的政治体制”

  • [多选题]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杜威。( )
  • A. ×

  • [单选题]将评价对象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评价是( )。
  • A. 个体内差异评价
    B. 个体间差异评价
    C. 最佳表现评价
    D. 典型表现评价

  • [单选题]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
  • A. 巴甫洛夫
    B. 艾宾浩斯
    C. 斯金纳
    D. 威廉·冯特

  • [单选题]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
  • A. 行为系统
    B. 意识特点
    C. 综合心理特征
    D. 品德与修养

  • [单选题]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
  • A. 有意后注意
    B. 无意后注意
    C. 有意注意
    D. 无意注意

  • [单选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 A. 上课
    B. 读书和作业
    C. 社会活动和交往
    D. 谈话的讨论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4jd2n.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