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773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高中教师资格频道。

  • [多选题]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 A.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获得了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泛灵性(万物有灵论)、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刻板性的特点,不具有守恒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性、儿童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能理解原则和规则、具有多维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在这一阶段,儿童能够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多选题]根据对《沂蒙山小调》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 A. 【参考设计】 沂蒙山小调 一、教学目标 1.聆听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沂蒙山小调》。 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 三、重点和难点 学唱《沂蒙山小调》;理解这首民歌的地方风格。 四、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五、相关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的几个省份,知道哪些民歌。 2.教师点评。 中原地区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省。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 (三)作品鉴赏--《沂蒙山小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有关文字,教师适当补充。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临沂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的武装组织--黄沙会。为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的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 2.聆听歌曲。 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的演唱。让学生比较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3.请同学谈谈感受。 4.教师点评。 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四四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四三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5.学唱歌曲。 6.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特点。 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 7.复听歌曲。 (四)归纳概括 1.阅读书本相关文字,谈谈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 (1)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2)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 (3)各地民歌在调式、节拍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4)结构一般短小。 2.请学生谈谈今天了解到的民歌的创作手法。 (五)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

  • [单选题]先前学习的A科目对后续学习的B科目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叫作( )。
  •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横向迁移
    D. 纵向迁移

  • [单选题]德育方法的运用应该依据德育内容、德育目标和学生的( )。
  • A. 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B. 年龄特点和学习效果
    C. 个性差异和学习态度
    D. 个性差异和学生愿望

  • [多选题]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隐性课程。( )
  • A. 对。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 [多选题]教育的目的具有主观性、理想性,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约。( )
  • A. 错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4j0ek.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