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新课改(new curriculum reform)、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学习态度(learning attitude)、陶渊明的诗、周围环境(surrounding environment)、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生命表现(representation of life)、设身处地(be considerate)、进行教育(make education)
[单选题]一次语文公开课后,李老师是做了一批精美的卡片随机分给学生,其中最好的一张错给了成绩并不好的王小毛,所以李老师的这次阴差阳错就变成了一次美丽的错误。从此王小毛因为这个"美丽的错误"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成绩也开始好转起来,案例中"美丽的误会"下列最符合题意的是( )。
A. 一个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
B. 新课程强调评价方式,体现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C. 随即评价,学生更不易接受
D. 特殊的礼物,是学生容易骄傲自满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在Word中,利用( )工具可以插入系统自带的图片。
A. "剪贴画"
B. "组织结构图"
C. "图形"
D. "图表"
[单选题]托尔曼认为学习的最终结果是( )。
A. 顿悟学习
B. 在对环境综合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了认知地图
C. 对知觉进行重组加工
D. 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单选题]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 )。
A. 奖励
B. 批评
C. 强化
D. 反馈
[单选题]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
A. 各学科教学
B. 社会实践活动
C. 班主任工作
D. 少先队和共青团活动
[多选题]材料:最近偶然看《红楼梦》,书中讲到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却对她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黛玉又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你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烟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尽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放翁一联的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将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书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拿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这是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representation of life)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be considerate)之领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在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问题:
(1)为何黛玉认为不能学“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体现了王维怎样的作诗境界?请简要分析。(10分)
A. (1)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诗中的境中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诗就是死而滞的了。
(2)“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联联中有一个境,境中有一个人,有情有景,是活的动的。体现了王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作诗境界。①“落”和“鸣”这两个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使其顿感山果草虫的生命,而同时又感到夜雨的凄凉。②作诗人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③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be considerate)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④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4exr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