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下列选项中,作品与国别对应不正确的是( )。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750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诺贝尔文学奖(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内部结构(internal structure)、任课教师(teachers who)、《伊利亚特》(the iliad)、《百年孤独》(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一言堂”、《源氏物语》、《奥德赛》(odyssey)、《罗摩衍那》、面向全体学生(facing to all students)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作品与国别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 《伊利亚特》一一古希腊
    B. 《源氏物语》一一日本
    C. 《格萨尔王传》一一印度
    D. 《百年孤独》一一哥伦比亚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22,35,56,90,( ),234
  • A. 162
    B. 156
    C. 148
    D. 145

  • [单选题]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阶层所需要的顺从型人才,有利于巩固并延长封建王朝的统治。这属于教育的( )。
  • A. 正向功能
    B. 负向功能
    C. 显性功能
    D. 隐形功能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 )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 A. 面向全体学生(facing to all students)
    B. 培养创新精神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 [单选题]人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呈线性关系。( )A.正确B.错误
  • A. B

  • [单选题]某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受到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巩固其良好行为,学校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
  • A. 消退
    B. 抑制
    C. 负强化
    D. 正强化

  • [多选题]材料: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的学生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呢?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使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分享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试验。但这种教学方式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是“没想到”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是“没想到”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在期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而且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问题: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材料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试验的看法。(18分)
  • A. (1)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变成单纯的知识容器,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材料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进行有目的地思考,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材料中的“语文课进阅览室”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让教师交出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语文课进阅览室”的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 [单选题]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a lesson plan?
  • A. Textbooks and classroom aids.
    B. Anticipation ofproblems and fiexibility in dealing with them.
    C. Objectives ofthe lesson and procedures to achieve them.
    D. Summary and homework.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3rlxed.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