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新教师的"二氧"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初中教师资格频道。
[多选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新教师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环节1】视频展示:舞台上"云雾缭绕"的场景。 【环节2】提出问题:①舞台上"云雾缭绕"的场景是如何得来?②二氧化碳有哪些来源?二氧化碳又是怎样被消耗掉的?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如何?你知道"温室效应"吗?④雪碧中冒出的气体究竟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⑤二氧化碳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 【环节8】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 【环节9】图片展示:在我国北方,冬天有人进入储藏白菜的地窖中时,可能会因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有生命危险。 【环节10】提出问题:…… 问题: (1)分析该案例中【环节2】所提出问题的优点和不足。(10分) (2)请解释舞台上利用干冰产生"云雾缭绕"现象的原理。(4分) (3)【环节9】中事实可以作为哪些二氧化碳性质教学的引入?(2分)并请据此设计两个问题。(4分)
A. 【参考答案】
(1)优点:
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首先,舞台"云雾缭绕"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从常识中知道其主要成分是干冰:其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在九年级上册"空气"这一节已经学习过。
②提问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温室效应、雪碧中的气体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问题具体明确。该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指向性明确,表达简明准确。
④提问善于诱导启发。该教师提出的问题,从"云雾缭绕"到二氧化碳的来源、消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逐渐过渡,具有引导性,启发学生的思考。
不足:
①问题数量过多,学生来不及思考;每个问题没有明确解决。
②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问题过于频繁和集中,应该按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比如在枯燥处提问,在前后知识衔接处提问。
③问题层次性不清晰。例如该教师在提出温室效应时,转而提出雪碧中冒出的气体,应该将二氧化碳对人类的影响和温室效应放在一起提问。整体将提出的问题分类,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再到二氧化碳的应用等。
(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的熔沸点较低,放置在舞台上时,室温高于干冰的熔沸点,干冰直接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同时,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液滴,因此就呈现了"云雾缭绕"的现象。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①为什么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地窖口含量高?
②为什么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