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学习成绩(learning achievement)、新闻发言人(news spokesman)、天安门广场、铁路干线(trunk railway)、有利有弊(has both advantageous and disadvantageo
...)、深思熟虑(advisement)、突出表现(distinct manifestation)、每一个学生、国家旅游局、重要战略意义
[单选题]教师在总结"焉"字的用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语气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B. 未知生,焉知死:代词,意思是"哪里,怎么"。
C.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D.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呢"。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散文教学的一段反思,按要求答题。散文,它不像诗歌,有深奥的典故;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机遇性,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作者的随感而发。散文教学要让学生"抓住美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散文时聆听美的教诲,收获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产生,必然经历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而情感则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在此,我得出情感教育的程序:诱发情感(美的引导)--激发情感(美的感受)--深化情感(羡的熏陶)--抒发情感(美的升华)。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的,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借助他们达到感觉的升华,最终达到知识、情感、行为三者完美的结合。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能源"。因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感受散文的美。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教师对散文特点把握准确,见解深刻。
B. 在散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
C. 散文阅读就是对作者"自述行为"的体验和确认。
D. 该教师认为美感不能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受到,美感只有通过视觉才能感受到
[单选题]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A. 存在正相关
B. 关系不明显
C. 存在负相关
D. 有利有弊
[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 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 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 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单选题]阅读写作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一节写作审题指导课后,教师访谈学生,请学生回忆"哪位同学的审题思考表现最好"。有学生说忘了,想不起来了;有学生能提到某生,但不能说出该生审题思考的具体表现。教师就此做了反思,调整教学思路后,又上了一节课,课后访谈学生,学生多能说出自己在审题思考上的学习收获,两位同学就某生的突出表现(distinct manifestation),回答如下:生1:他给想象限定了一个空间,不是胡乱的想象,主要说的是对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想象。生2:应该说他的想法更进了一步,别人的认识都是说想象,但没有说到好与坏的问题,而他谈到了想象的好与坏。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第一次上课,学生不能回忆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学无效。
B. 第二次上课,学生的回答显现出他们对审题思考过程的认识。
C. 第一次上课,教师想达成的目标与学生实际达成的目标有差距。
D. 第二次上课,课堂教学重点突出,促进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349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