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发现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overall improvement)、源远流长(long standing)、阅读课文(reading material)、社会学家(sociologist)、热爱祖国(love motherland)、经典作品(classical works)、叶圣陶先生、遣词用句
[单选题]年满14岁的初中学生张某学习成绩不好,不想上学。父母让其辍学到城里务工,一家汽修厂安排张某当学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张某父母的做法合法,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成长
B. 张某父母的做法不合法,侵犯了张某的受教育权
C. 汽修厂的用工合法,张某已经年满14岁
D. 汽修厂的用工不合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意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食其力,非所谓教师滔滔讲话,学生默默聆听。"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是( )。
A. 指导学生掌握方法
B.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C. 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D.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单选题]人们通常将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称为( )。
A. 教育目的
B. 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单选题]"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所针对的情绪状态是( )。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急
D. 应激
[单选题]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 )。
A. 人格
B. 性格
C. 能力
D. 气质
[单选题]人本主义对成人心理健康破坏的解释强调( )。
A. 个体平衡能力的丧失
B. 潜能发展受到阻碍
C. 情绪发展遭遇挫折
D. 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后果
[多选题]案例: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段),完成16题。师:《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巍巍玉山,而《林黛玉进贾府》则是这座玉山上的一块美玉。美玉亦有微瑕,美中常有不足。《林黛玉进贾府》这块美玉是否有“瑕疵”呢?今天就请大家仔细阅读文本,说说自己的发现。生:课文中有一句:“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贾宝玉和丫鬟是主仆关系,“宝玉”一词应该换为“宝二爷”才符合实际。师:你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好!对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生:我觉得丫鬟不喊“宝二爷”,称“宝玉”体现了贾宝玉与丫鬟们的亲密无间、情同兄妹的关系,正体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师:说得好!宝玉在贾府中的确与众不同,他“主仆不分,男女无别”的平等作风正是他性格中的闪光点。生:我发现一个问题,林黛玉到荣国府见王夫人时,房内“靠东壁西面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面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我认为这是作者的小小疏忽,“半旧”的家用摆设怎能表现贾府的豪华奢侈呢?(掌声)师:你善于发现,探异求新,不简单!刚才的掌声是对你最好的鼓励。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也许会有更精彩的发现。生:我不同意,“半旧”让我们看到了贾府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不是有多年的富贵,其家用摆设不会是“半旧”,这个“半旧”正体现了贾府奢华生活的深厚。生:我也认为作者写得很真实,贾府既不是破落户,也不是暴发户,这个“半旧”体现了贾府的显赫非一朝一夕。生:其实,这个“半旧”也预示着贾府未来的命运。师:果然,大家有了新的认识,看来这实在不是作者的疏忽!“半旧”这个形容词恰恰来自于作者直接的生活体验和敏锐细致的观察,正是作者的用心之处。不过,能够深入思考、有所发现、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提倡!请继续给名著指“瑕”。师:本节课虽然我们没有找到课文的瑕疵,未免遗憾,但我们收获颇丰,我们感受到了经典作品(classical works)须慢慢读、细细品,方能悟出其中的妙处。记得当代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这样评价道:“曹雪芹是个惊人的天才.他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大文豪、大诗人、大思想家、大词曲家、大音乐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医药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这样一个学识极广博、素养极高深的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希望同学们课下有机会能通读《红楼梦》,将来成为一个“红楼迷”,甚至成为一名“红学”专家。
16.问题:(1)请评析教师是如何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10分)
(2)请说明教师引用周汝昌先生评价的意图。(10分)
A. 16.实录中教师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实录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高中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并正确分析课文本身遣词用句的特殊性,将两者有机结合,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林黛玉进贾府》这块美玉是否有‘瑕疵’呢?”的问题,启发学生对课本内容发热推敲,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在接下来的整个课堂分析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既促进了学生思维创新性与开放性的发展,也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实录中教师充分认可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所有回答做出了恰当且不同方式的积极评价,如“你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好!”“你善于发现,探异求新,不简单!”等评语,有助于全体学生在这样被鼓励的氛围中积极思考。③该教师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注重发展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实录中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即提出“《林黛玉进贾府》这块美玉是否有‘瑕疵’呢?”的问题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听到同学们的回答之后又针对学生的回答,设问提示学生是否有其他看法。教师通过这一方式,发散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探究的过程中去不断创新与发现问题。④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习的出发点。优质的、符合学情的问题能够诱发求知欲,能够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分析、感悟作品,得出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有助于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实录中教师鼓励学生勇敢的质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又做到逐步引导,循循善诱。从浅显的称呼问题“宝玉”一一“宝二爷”,再到小说细节靠背坐褥“半旧”,最后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各抒己见,得出贾府世代富贵的现状以及其日后必将没落的暗示。
(2).实录中教师引用周汝昌先生的评价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感受与鉴赏目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与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love motherland)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实录中课堂结尾处,学生对《红楼梦》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引用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对曹雪芹及《红楼梦》的评价,不仅更进一步展示出曹雪芹的学识渊博与《红楼梦》的包罗万象,引起爱好不同、关注点不同的学生对这部巨著的共同的兴趣,更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发现了语文学习的潜能与倾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多选题]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回答17~18题。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①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为父母干点儿活视为获得“人生中第一桶金”的机会,于是就把这笔“经济账”算得相当清楚。姑且不说从父母那里要钱有多么缺乏合理性。为父母办事就要钱在根儿上就不对,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感情而不应该是利益。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么多年付出无数的心血把我们拉扯大,我们又有什么资格通过这样的理由去找父母要钱呢?②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他把自己一周干的活儿全写下来,列了一个详细的账单,上面写清了干了什么活儿,干了几次,要收几美元。他把账单给了他妈妈,他妈妈看后,照着账单把钱如数给了他。同时也给了小男孩一份账单,上面写得也很清楚,给了你生命,供你吃穿,供你上学………但最后收费那里只写了一个零。小男孩看完后,羞愧地把钱还给了母亲。③我们不应该觉得父母的关爱和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爱是相互的,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有所补偿。当我们斤斤计较的时候,可曾想过父母为我们付出过多少?如果和父母算经济账,我们是算不清,也算不起的。④孩子和父母算经济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小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喜欢在孩子干点儿活后给一些零钱。不管是出于什么情感,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付出和物质回报应该成正比。孩子帮父母办事要钱就觉得理所当然。并且,父母给的次数越多,孩子也许还会变本加利。比如,父母要孩子买东西他们会按快递收费。父母要求加快速度。他们还会究结普快和特快的差价问题。常此以往,对下一代乃至整个家庭的影响都非常大,父母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对孩子的物质奖励要适度,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是经济交往关系。如果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的话那这个人就太悲哀了。⑤让我们正确看待帮父母做事这个问题,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要多去翻“感情账”。
17.从第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甸,并分别修改。(8分)
18.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12分)
A. 17.错别字:第④段中,“变本加利”的“利”改为“厉”;“究结”的“究”改为“纠”。病甸: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有所补偿。修改: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对父母有所回报。
18.该习作存在的缺点之一:论证缺乏说服力。分析:①论据不足。文章的论证顺序和论证结构比较完整,在开头和结尾都点明了“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但在论证这一论点的过程中,作者先是列举了反面论据,借外国小朋友和父母算“经济帐”的例子引出论点,再由此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收束全文。因此论据略显单薄,可以再列举几个更有说服力的论据,采用正反两方面论证,会使论证更加严密和更有说服力。②论证方法单一。作者在文章只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说服力不足。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很多,如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力求做到语言简洁,没有错别字和病甸。
[单选题]王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上,王老师鼓励同学们给经典音乐重新填词,评选“最美歌词”和“最具创意奖”,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大增,下列选项中是孔子所说,且与王老师做法相符的是( )。
A.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B.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C. “古人于为学,终生与之俱”
D.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333j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