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小学教师资格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教师考试频道。
[单选题]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位老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们头也不抬,随口回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们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这个案例说明教师( )。
A. 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点
B. 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 侮辱了学生的人格
D. 维护了教师的权威
[多选题]材料:
苏老师班里有不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她三令五申之后,还是有几个学生没有多大改变。最令她生气的是学习委员晓玲,也有两三次不交作业了。
晓玲今天又没交作业,苏老师把晓玲叫到办公室,厉声责备道:“你怎么也这样?”晓玲不安地说:“老师,我……”“我什么我!今天放学不许回家,不完成作业,你的学习委员也别当了!”晓玲哭着跑了出去。
下午上课时,苏老师看到晓玲座位空着,便问道:“晓玲呢?”“她哭着走了。她说不读书了,得回去照顾爷爷。”苏老师听后惊异地问:“怎么回事?”晓玲同村的一个学生回答说:“她爷爷的腰受伤了,只能躺床上。”苏老师后悔没听晓玲解释。
放学后,苏老师来到晓玲家,只看到躺在床上的爷爷。知道了苏老师的来意后,老人说:“家里平时就我们爷孙俩,我干活,她做家务。现在我伤成这样,可苦了她了。”眼前的情景让苏老师既怜悯、又自责。
过一会儿晓玲回来了,看到苏老师,很诧异。苏老师迎上前说:“我错怪你了,对不起!”“老师,不怪您,可我没法上学了。”苏老师赶紧说:“学一定得上,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你的。”晓玲如释重负,笑着对苏老师说:“谢谢老师!我会好好学习的!”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苏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A. 【参考答案】
材料中,苏老师在不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时,不听晓玲的解释,一味对晓玲的错误进行严厉批评的行为,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但在了解了情况后,及时改正,苏老师的教育行为经改正后符合教师职业道德。
一方面,教师应当践行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材料中,苏老师起初没有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学生的错误一味地批评,了解到晓玲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后,又耐心帮助、鼓励晓玲继续回学校学习,体现了苏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践行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材料中,苏老师发现错怪晓玲后,向晓玲道歉,并表示会帮助晓玲重回学校。苏老师犯错后并没有否认错误而是及时改正,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体现了苏老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了解与研究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多选题]材料: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给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问题:(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教育原则?(10分)(2)材料体现的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10分)
A. (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理论)(5分)。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材料中(标志词),陶行知来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对他按时来到办公室的奖励,体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斥责了他并要求放学时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看出,陶行知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给了学生四块糖看出对学生的肯定,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材料分析)(5分)。(2)材料中,体现了德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理论)(3分)。材料中的陶行知通过疏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了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为道德行为的改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材料分析)(2分)。二是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理论)(3分)。材料中的陶行知通过奖励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内心矛盾冲突,最终通过自己内部思想认识的转化实现了道德教育的效果(材料分析)(2分)。
[多选题]班主任带好班级应做到( )。
A.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做好个别教育
D. 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
[单选题]在教育理论中,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 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D. 内容与方法的关系
[单选题]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
A. 感觉对比
B. 知觉选择
C. 感觉适应
D. 视觉后像
[多选题] 谈美
朱光潜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6分)
(2)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的理解。(8分)
A. 【答案要点】
(1)古松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2)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了风格不同的散文,各有千秋而传世。朱自清的文章感情强烈而行文质朴;俞平伯的文章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苦涩而玄妙。对同一事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处境和不同心情时看法也不同。不同的人由于身份、经历、性格等原因,对于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单选题]为了将校园建设更完善,某校向老师收取每人100元,添置10台投影仪。该校做法( )。
A. 能解决教学困难,给予支持
B. 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C. 违反了法律规定,应当追究责任
D. 学校和学生共同受益,无对错之分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19y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