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2022初级中学语文题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模拟试题128

来源: 必典考网    发布:2022-05-09     [手机版]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276次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导读

必典考网发布2022初级中学语文题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模拟试题128,更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的模拟考试请访问必典考网初级中学语文题库频道。

1.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以下对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用的语文工具书主要是指字典、词典、书目、索引
B. 该目标的主要指向是工具书的使用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C. 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是学生自发的,无需老师的介入
D. 信息的搜集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外进行


2. [单选题]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上课前先放了一段腰鼓舞蹈的影片,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对该教师运用的多媒体方式,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A. 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B. 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
C. 多媒体会占用课堂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D. 多媒体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激发学生兴趣


3. [单选题]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关于语文教学资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重视生活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B. 方言俗语、自然风光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C. 教师应借助生活中的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D. 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发掘课程资源,自主学习


4. [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描写就是把看到的东西,可能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场景,告诉没有看到的人,通过自己的话语让其认识该事物。所以描写时,先要告诉别人“有什么”,让别人明白描写的对象;再告诉“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还要告诉别人“像什么”,使描写变得更形象生动,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修辞。这里的“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就是描写三原则。下列选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有什么”“怎么样”是描写的基础,“像什么”是进一步的提升
B. “像什么”是区别描写好坏的关键
C. 描写的三原则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D. “像什么”既包括对修辞的使用,又包括对词语的推敲


5. [单选题]阅读《背影》教学设计的导入片段,回答问题。(播放歌曲《懂你》,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歌颂父爱的优美语段)老师饱含深情地导入:生活中,也许你忽略了父亲的那一个会心的微笑,那一个鼓励的眼神,那一句唠叨的话语。细细品味,其实那都是父爱的流露。今天,让我们师生共同携手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他笔下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深情至爱吧。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选择了符合课文情境的歌曲,创设了饱含深情的情境,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B. 该导入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C. 该导入没有从题目入手,没有较好地解题,并且导入过长,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
D. 该导入紧紧地扣住散文中的“神”,以情导入,能够较好地帮学生理解文本,学习新课


6. [单选题]阅读《阿里山纪行》教学设汁(片段),回答问题。精读4~9自然段:(1)点名朗读,其余学生闭眼想象阿里山是什么样子?(2)把你认为文中最美的地方朗读出来,体会这个景点的特点。(多媒体出示问题)读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阿里山风光的美,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令我们有如此感受?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阿里山的风光写得这么美呢?下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之后,教师提示:写景的文章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在什么地方?它的特点是什么?(全班交流)(3)引导语: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阿里山如画风光的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浓的爱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融情于景”的写法。所以在朗读时一定要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4)配乐集体朗读4~9自然段。(5)整体出示图片,请同学做导游介绍阿里山的风光。(学生可以选择最喜爱的一处进行介绍)(6)阿里山风光美仑美奂,令人留恋,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为阿里山景区设计一个广告语或一幅对联。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教师注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课文中的美景
B. 教师用较为灵活的手法--设计广告语或对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C. 建设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D. 教师出示图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不利于教学


7. [单选题]阅读《变色龙》教学预设(节选),回答问题。读课文(自读或请几个学生读)。[要求]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另给课文拟一个题目。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面人、势力眼的警官……[说明]这种另拟题目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要拟出题目,就要在读课文过程中进行思考;所拟的题目表现出他们初步阅读的水平,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问题,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否定,只是对学生表达不好的语言予以启发性的纠正。待第一步工作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另外拟了不少题目,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帮助理解这个问题)[明确]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蜥蜴”善于变色一样,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巧妙地从拟题人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 通过拟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解读文本
C. 教师的预设过于简单,而且在学生思考时.没有预设引导环节
D. 该预设能够综合训练学生赏析文本、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


8. [单选题]《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一道课后练习题:“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启发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B. 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写法
C. 引导学生对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D. 引导学生总结理论知识


9.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法修辞知识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对语法修辞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 修辞教学中的指导与点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
B. 占用大量课时讲解口语交际的方法,让学生掌握
C. 通过指导与点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D. 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10. [单选题]某版教科书《雷雨》课后有一段文字,介绍了戏剧的分类,这段文字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A. 练习系统
B. 知识系统
C. 助读系统
D. 范文系统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0vxoz3.html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