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专属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法律行为、外层空间法(law of the outer space)、采取措施(take measures)、恢复原状(reinstatement)、联合国秘书长、科学实验活动、驻外使领馆(overseas embassies and consulates)、连续不断
[单选题]根据海洋法的规定,沿海国在一定情况下行使紧迫权。下列行使紧迫权的行为哪个是符合规则的?
A. 甲国军舰在本国领海范围内发现某外国船舶有违法行为的时候,立刻开始紧追
B. 乙国军舰在本国毗连区发现某外国船舶的行为违反了该区所管制的事项有关法律,于是对该船舶开始紧追,后该船舶驶入公海区域,乙国军舰即停止紧迫。但是几个小时以后又再次开始紧追
C. 丙国军舰在本国领海内发现某外国船舶有违反本国法律行为,于是开始追逐,一直追到丁国领海范围内将其追上,并依法采取措施
D. 戊国政府船舶在得到正式授权的情况下,挂有标识,在该国专属经济区范围内依法行使紧追权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甲国“天网”号海船未经允许在中国领海外附近海域捕鱼,被正在附近执行巡游任务的中国军舰“东方”号发现,该军舰拟行使紧追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东方号只能从中国领海开始紧追
B. 东方号应向天网号发出停止信号后才可开始紧追
C. 东方号只有连续不断的追逐天网号,进入公海后才可继续追逐
D. 天网号若逃逸至第三国领海,则东方号应立即终止追逐
[单选题]甲国货轮“东风”号为驶往目的港途径中国领海,途中因对附近一艘遇难船舶实施救助而停船五小时,之后“东风”号继续在我国领海内行驶,其间未征得中国同意该船船长协同船上两名科学家进行了两项科学实验活动,并将实验产生的有毒废物直接排放到我国领海,在该船即将驶离我国领海时由于船长操船过失与一艘正在水下潜行的乙国民用潜水艇发生碰撞,双方将该碰撞纠纷诉至我国某法院。已知甲乙两国与我国均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员国。则下列判断何者为正确()
A. “东风”轮在仅为驶往他国港口而穿越我国领海,不需要事先征得我国政府批准
B. “东风”轮为实施救助在领海内停止行驶违反了无害通过应迅速通过不得停止的要求
C. 根据海洋科研自由原则,“东风”轮实施的科学实验活动是合法的,但其将有毒废物排入我国领海的行为则是违法的
D. “东风”轮与潜水艇发生碰撞完全是由于该轮船长的过失,潜水艇没有任何违法行为
[单选题]下列选项哪个不是海洋法关于船舶在公海航行时悬挂船旗的规则()
A. 如果船舶在两个国家注册,则应悬挂两个国家的船旗
B. 如果船舶未悬挂任何国家的船旗,则任何国家的军舰都可以对其行使登临权
C. 任何国家的船舶都可以悬挂其国旗在公海中自由航行
D. 为航行方便而在航行中不断变换船旗的船舶,可被视为无国籍船舶
[多选题]以下关于国际法上领土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领土由领陆、领水、领空及其底土组成
B. 领水即国家领陆以内的水域和与领陆相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
C. 领空指领陆、领水之上受国家主权管辖的无限高度的空间
D. 领土还包括驻外使领馆(overseas embassies and consulates)、位于国外的船舶、航空器等拟制领土
[多选题]甲乙两国是陆地邻国。甲国边防人员在例行巡逻时,发现本国一些牧民将一座界碑擅自移动,将另一座界碑毁坏。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和制度,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 甲国巡逻人员应将被移动的界碑移回到甲国认定的界碑原处
B. 如本国的肇事者逃过边界,甲国巡逻人员可以进入乙国追拿这些肇事者
C. 甲国有义务惩办这些擅移界碑的本国牧民
D. 甲国应尽速通知乙国,并在甲乙两国代表都在场的情况下将界碑恢复原状
[多选题]下列选项哪些是关于我国领海法律制度的正确表述?
A. 我国领海为邻接我国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
B. 我国的领海基线采用直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
C. 外国船舶享有依法无害通过我国领海的权利,包括潜艇在水下通过
D. 我国的有关机关对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外国船舶有权依法处理
[单选题]甲国登记发射的空间飞船在降落时偏离轨道落于乙国境内,乙国军队监测发现了降落飞船上所载的宇航员。甲、乙两国都是1968年《营救宇航员、送回宇航员和归还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以下简称《营救协定》)的缔约国。对此事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因该飞船的降落是对乙国领土的侵犯,乙同可以扣留宇航员
B. 乙国应立即将此事件通知太空委员会
C. 乙国应立即将宇航员送还甲国
D. 乙国只有在甲国要求的情况下才应对宇航员提供可能的援助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0ven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