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抄本,除原稿外的手写本统称为抄本,据年代有();();()、明抄本、清抄本等。唐抄本、宋抄本、元抄本
- 稿本,作者亲笔书写的原稿,也称“()”,手稿经他人缮清又经作者校定的本子称“()”。古籍页中缺文记号i,除“空白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称呼叫()属于广义目录的是()手稿本;清稿本黑钉#
墨围
行格
耳子一切文字目录
一切
- 版式即刻本每一印页的格式。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主要有:();();();();();();()等。王鸣盛的代表作是()版面、版框、行格、版心、鱼尾、书口、书耳《二十二史考异》
《十七史商榷》#
《二
- 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合称版本。包括雕印本和手抄本。版本亦作()。板本
- 宋代最明显的变化是将一些著名典籍重新进行了调整,将();()调入经部,而将谶纬著作调入子部,集部中设立了类书子目。《论语》、《孟子》
- 宋鼌公武(),有提要、作者、流变情况等内容,评介相当准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佚,今本辑自《永乐大典》,体例同鼌志,但收书更多,资料更全。鼌、陈最先开始私家著录书目,且用力甚著,故当时称目录学为“鼌陈之
- 东晋()编《元帝四部书》,调整了荀氏四部顺序,以五经为甲部,史籍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从此四部内容就确定为(),一直沿用至今。属于建本古籍的是()李充;经史子集闽本#
麻沙本#
平阳本
福建本#
东洋本
- 标志古代文献目录学定型的著作是(),由唐初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征删定。《隋志》将甲乙丙丁四部名称径改称“经史子集”。古籍版本中以宋体字刊刻行事的称()《隋书·经籍志》写刻本
肤廓本#
三节版
上图下文本
- 曹魏时荀勖()分群书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六艺、小学,乙部收诸子、兵书、术数,丙部收史记、旧事、皇览、杂事,丁部收诗赋、图赞及新出土的汲冢书。增加史部,合并杂项,是一次图书分类体系的重大变革。拱花指用凹凸
- 刘氏父子整理图籍,具体做了九项工作:();();();();();()、评述内容、叙述源流、分类编目。为古典文献目录学奠定了内容与方法两方面的基础。《七略》已佚,大体据其编成的《汉书·艺文志》成为迄今尚
- 刘向仙逝,其子刘歆踵其事,图籍校订完毕,总群书而成(),即为群书之总目。“七略”曰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为诸书之总要,余六略为图籍分类,此为最早之分类总目。《七略》
- (),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此即载在本书之叙录,后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抄集众书之叙录而成者。此为解题之始。刘向校书
- 汉高祖诏();()序次兵法,萧何次律令,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是为官方首次大规模整理典籍。所谓序次,即收集并编目;是为分类整理图书之始。以树皮为主要原料的纸称为()张良、韩信黄纸
连史纸(粉连纸)
草筋
- 刘向、刘歆是()的奠基者。目录学
- 乾隆时编纂的()是最大的古籍丛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浩劫。属于广义目录的是()属于建本古籍的是()《四库全书》一切文字目录
一切事物名称记录#
一切图书目录
一切文件目录闽本#
麻沙本#
平阳本
福建本#
东
- 康熙时编撰的()在古代字书中收字最多,《渊鉴类函》在类书中著录材料最完备,《佩文韵府》是官定的标准韵书。除此之外,()还编撰了《康熙词谱》、《康熙曲谱》和《骈字类编》等鸿篇巨制。《康熙字典》;康熙时
- 清初();(),首倡经世致用,遂立清代学术之基。顾炎武、黄宗羲
- 乾嘉学派文字学有“说文四家”();();();()。古籍整理学的主要构成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校雠学#
目录学#
典藏学#
版本学#
文献学
- 明成祖令()等编纂(),2万多卷,3亿7千万多字,是历史上最大的类书。与以前编纂类书不同的是,《永乐大典》辑入原著一般进行割裂,而是整段、整篇甚至整部抄入,因而保存了大量文献。解缙;《永乐大典》
- 胡应麟()是辨伪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识。《四部正讹》
- 南宋弃义理而重学问的学者是(),其《通志》二百卷,乃收集群书而成,博洽该闻,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其中的《校雠略》、《艺文略》是文献目录学的重要文献,除前人提出的有关问题外,郑樵还考虑了书籍的存佚、类例以及
- 元代马端临()为巨著,其中的()为辑录体,保存了许多资料。《文献通考》;《经籍考》
- 陆德明()博征异说,考镜源流,序次群经,音义齐备。现代版本学跟古典版本学在内容上渐增了()《经典释文》口碑学#
多媒体#
电子版#
多国语翻译#
胶卷版#
- 唐代著名史学家()著《史通》,其中《疑古》《惑经》考辨伪书甚力,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致力于考辨诸子,开辨伪之先河。汉语古典文献的基本构成是()刘知几甲骨文#
金属文#
简牍文#
缯帛文#
石质文等载体#
- ()为统一经学,乃诏颜师古考定五经原文、孔颖达注释经义。唐太宗
- ()盛于学界,何晏、王弼执其牛耳,王弼尤为杰出。拱花指用凹凸两块印版嵌合压印画谱,最接近()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古籍的史书是()魏晋玄学鋀钉版和套印本#
朱印本、蓝印本
聚珍版
配本《汉书·艺文志》
- 先秦时期文献整理的杰出代表是()。指出哪一种断代史不属于“八书“之列()孔子《新唐书》#
《隋书》
《梁书》
《北齐书》
- 西汉今文经学的重要代表是(),古文经学的重要代表是()。董仲舒;孔安国
- 汉字的形成过程大约是:图画--刻划符号--()—()—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正体,又从繁体—简体)早期文字;甲骨文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朱书文字(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发现墨书文字(距今3500年左右),这两个遗址的文字与甲骨文十分相似,可以认为是汉字的早期状态。古籍页中缺文记号i,除“空白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称呼叫()河南
- 汉字是以()为基础的表意、音义文字。象形
- 汉代文字学家()第一次解释了汉字构成的“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许慎
- 中国用线装订书,大约出现于(),盛行于明代中期以后。唐末五代时期
- 文字必须与语言配合使用,文字必须有();(),文字必须有相对固定的形体和相对稳定的读音,其意义的延伸和变化必须有一定的联系。没有语言配合的的文字只能说是一种字符,不能广泛使用的文字只能说是一种密码。系统性
- 纸质书的形式大致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现在常见的线装。卷子;龙鳞装
- 纸质书前期是(),隋唐开始出现(),宋代以后基本上是刻本。中国的雕版印刷至迟出现于隋代。写本;刻本
- 帛书书写时,一般以();()画行,即所谓“朱丝栏”“乌丝栏”。朱砂、墨漆
- 至少在()已经出现了植物纸。拱花指用凹凸两块印版嵌合压印画谱,最接近()西汉中期鋀钉版和套印本#
朱印本、蓝印本
聚珍版
配本
- 石文是镌刻在石头上的古文字,古代与金文一起被称为“金石学”。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刻在10块鼓形石上,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是歌咏贵族畋猎游乐生活,故也称为“猎碣”。字体为大篆。属于广义目录的是()
- 现存有铭文的青铜器共一万多件,铭文最长的是“毛公鼎”,有497字,内容为追述()的事迹,确定毛公的权限以及对毛公的赏赐等。西周开国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