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一位住院患者,住院15日后出现类似伤寒症状,病情较轻,发热38℃,腹泻,腹部疼痛,粪便培养鼠伤寒沙门菌阳性。该患者发病前这个病室有一类似症状患者,两人有食物交换。属于哪一类型感染()一项关于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
- HI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血源传播、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经血传播#
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经血传
- 有人用红外线扫描和X线摄片两种方法在一批妇女中筛检乳腺癌,试验结果见表两种方法串联使用,所得的正确指数为()根据疾病监测的定义,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0.39#
0.79
0.98
0.99
0.60疾病监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疾病
- 某病的三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如下表,比较该病的性别发病率()吸烟者冠心病归因危险度为()男性发病为女性的2倍
男性发病为女性的3倍
男性发病为女性的4倍
男性发病为女性的2~4倍
所给资料不能计算#1.4
153/105/年
23
- 并联试验可以提高诊断方法的是()在常年无白喉发生的自然村中,去年秋天,突然发生白喉患者5例,在流行过程的强度上称()A、特异度
B、灵敏度#
C、约登指数
D、一致性
E、诊断准确性散发
暴发#
隐性流行
流行
大流行
- 疾病轮状模型的外环是指()用一种筛选宫颈癌的试验,在1000名已证实患宫颈癌和1000名未患宫颈癌的妇女中,筛检结果为:患宫颈癌组中有800名阳性,未患癌组有200名阳性试验的误诊率是()环境#
遗传因子
宿主
特异病原
- 下列不是水平传播方式的是()表示病例组与对照组某因素暴露比例的比值()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经胎盘传播#
经食物传播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RR
AR
AR%
OR#
PARP此题是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的区分。
- 传染病暴发时,流行病学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及时找到应采取的措施,防止蔓延#
证实疫情报告是否正确
找到引起暴发的特异病原
查明疾病来源及传播方式
描述疾病分布特征人群对HCV普遍易感
人感
- 在人群中进行高血压筛检,经筛检出的病例得到提前治疗,而表面上延长了生存时间,用这类病例来研究疾病的生存期可能会引起()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检出症候偏倚
时间效应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
病程长短偏倚
以上都不
- 经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不包括()某病的续发率是指()患者有接触疫水史
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发病无年龄、性别和职业差异#
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考查经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基础知
- 以下情况属于医源性感染的是()某72岁的老年女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既往有吸烟史,当前用药包括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和沙丁胺醇。十一国庆假期结束后,她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规取药。作为一名社区医生,本次接诊过程中可以
- 确定因果联系的必要条件是()筛检试验在下列哪种情况是最适宜的()关联的强度
先因后果#
关联的重复性
病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
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患病率高的疾病
患病率低的疾病
早期诊断可改善预后的疾病#
病情严
- 疫情的责任报告人包括()在慢性病病因研究中,优先使用的频率指标是()医疗保健人员
医疗保健人员和卫生防疫人员
医疗保健人员、个体医生和卫生防疫人员#
医疗保健人员、个体医生、卫生防疫人员和饭店职工
医疗保健
- 下列指标不是用来进行筛检效果的评价的是()某地为了解新研制的流感气雾免疫制剂的效果,在本地随机确定5000人接种疫苗,另外5000人不接种该疫苗作为对照,经过一个流行期后,前者50人发病,后者500人发病,则该疫苗的保
- 某地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的效果进行评价,观察资料统计如下(地区人口稳定)其效果指数和保护率依次为()1990年8月,某远洋客轮上发生一起军团病暴发流行。船离开港口时载有350名乘客、50名船员。8月1日前的
- 乳房自检早期发现乳腺癌()采用尿糖和血糖试验联合筛检糖尿病,结果如下串联试验的灵敏度为()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
传染病的防疫性措施26.13%
22.61%#
34.17%
37.69%
无法计算
- 关于队列研究的定义正确的是()病原体经空气传播的方式主要有()选定暴露与未暴露于某一因素的两组人群,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有无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选定暴露与未暴露于某一因素的两组人群,向后追踪比较两
- 队列研究中,确定样本含量时,与下列哪项无关()一位研究者对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感兴趣,为进行研究,他选择了100名患此病的婴儿,并同时在同一所医院选择了100名未患此病的婴儿,然后查阅了婴儿母亲的孕期保健与产科分娩记
- 传染病的病程包括()下列偏倚在队列研究中见不到的是()传染期、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
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
潜伏期、病原携带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
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复发期
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