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区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最有实用价值的检查项目是()染色体检查
骨髓检查
NAP染色#
血片分类
分子生物学检查
- 我国AML分型标准中,M3的标准为()下述表述正确的是()骨髓中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30%(所有有核细胞)
骨髓中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30%(非红系细胞)#
骨髓中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20%(所有有核细
- 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中胞质内常出现很多S颗粒的是()在一般临床实验室,测定β-TG和PF的方法是()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ELISA法#
免疫沉淀法
RIA
免疫扩散法
免疫电泳法
- 下列哪项不是内皮细胞分泌的止血物质()在PAgT试验中,ADP宜保存于()vWF
PAF
凝血因子
PAI
t-PA#-4℃冰箱
室温
0~-4℃冰箱
避光室温保存
避光,-20℃保存#
- 根据Ⅷ:C的活性可将血友病A分为四型,中型血友病Ⅷ:C的活性为()采用偶氮耦联法原理的化学染色是()≤1%
2%~5%#
6%~8%
9%~12%
13%~16%过氧化物酶染色
碱性磷酸酶染色#
酸性磷酸酶染色
过碘酸-雪夫反应
- 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中胞质内常出现很多S颗粒的是()嗜酸性粒细胞体积最大的阶段是在()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下列哪项检查才能确诊()外周血中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骨髓中可见大量的异型淋巴细胞
EBV抗体阳性#
外周血中可见大量单核细胞
骨髓和外周血中可见大量的异型淋巴细胞
- 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中胞质内常出现很多S颗粒的是()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 引起再障最主要的原因是()纤溶酶原激活的内激活途径是指()造血原料缺乏
失血过多
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寿命缩短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上的t-PA.裂解纤溶酶原的过程
由凝血因子(Ⅻa、K)裂解纤溶酶原
- 血红素是()下列哪组产物是由交联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生()铁原子和原卟啉Ⅸ的复合物#
铁原子和原卟啉Ⅹ的复合物
铁原子和原卟啉Ⅵ的复合物
铁原子和原卟啉Ⅶ的复合物
铁原子和原卟啉Ⅺ的复合物X、Y、D、E及A、B、C、H碎片
- 胞体大,外形不规则,胞质丰富,呈灰蓝色,核呈笔架形或S形,核染色质纤细网状。符合下列哪种急性白血病的形态()白血病细胞内无Auer小体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类型是()M1
M3
M5#
L4
M0M0#
M1
M2a
M4
M5M[0.guf]型白血
- 诊断急非淋M的标准为()肝素通过中和下列哪种因子的作用而阻止血液凝固()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NEC.#
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NEC.
骨髓中原始粒细胞>70%(NEC.
骨髓中原始粒细胞>80%(NEC.
骨
- 关于红细胞内糖酵解代谢,哪种说法正确()在淋巴细胞代谢中,下列哪种酶在血液系统代谢中最重要()有5~10%的葡萄糖经此途径代谢
本途径的主要作用是产生ATP#
酵解过程中可使氧化型辅酶Ⅱ变为还原型
还原型辅酶Ⅱ可直
- 下列哪项不符合M2()能特异性与t-PA以1:1比例结合,使其失活的物质是()在我国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中,发生率最高
FAB将M2分为:M2a、M2b两型
M2a骨髓中原粒细胞30%~90%(NEC.
在其细胞化学染色中,POX阴性反应#
- 下列哪项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下列哪项说法符合内源性凝血途径()多见于青壮年
肝、脾可肿大#
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播
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三型Ⅲa、Ⅶa、Ca2+形成复合物
Ⅸa、
- 染色体14q32带是下列哪一项抑癌基因所在位点,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CLL的发病机制()以下情况中进行糖原染色时幼红细胞呈阳性反应的是()p53基因
Rb基因#
p16基因
WT1基因
FAP基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
- 糖原染色(PAS)阳性,唾液水解后再次染色仍为阳性,该阳性物质应除外下列哪项()下列哪项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糖原
粘多糖
糖脂
粘蛋白#
多羟基醇类物质多见于青壮年
肝、脾可肿大#
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播
是一
- 急性白血病导致临床出血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出生后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的场所是()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
血管壁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纤溶系统受阻抑
RBC和WBC均减少胸腺
肝脏
脾脏
淋巴结
骨髓#出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