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右下颌淋巴结肿大,中心有坏死,经骨髓穿刺涂片检查为小淋巴细胞性肿瘤,最可能的正确诊断是()女性,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无典型的朗汉斯巨细胞。非凝固性坏死,也可借助于免疫标记上皮样细胞质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再循环的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的最主要途径是()关于艾滋病不正确的是()女性,2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近半年,伴胸闷、咳嗽无痰、自觉消瘦、乏力。超声查肿大淋巴结1.2cm×1cm×1cm,胸部影像学显示纵隔增宽。故行纵隔
- 符合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的病理形态特点为()淋巴液的收集区域下列哪些是正确的()男性,左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抗感染治疗无效。无肿瘤家族史。受累淋巴结呈融合状,直径6cm,不活动,质硬。切除活检,肿块结节
- 内源性致热源不包括下列物质()符合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特点为()符合多发性骨髓瘤特点的是()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白细胞介素I#
原胆烷醇酮
抗原抗体复合物
炎性渗出物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为主#
常伴坏死和
- 关于水肿的发生机制,不正确的是()有关R-S细胞的正确描述是()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见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钠水潴留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淋巴回流受阻
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双核或多核#
核仁大而红染#
核仁周
- 生发中心的进行性转化,侵入生发中心的增生细胞是()女性,CT下穿刺活检。见到弥漫增生的淋巴母细胞,其间散在有吞噬核的巨噬细胞,呈“星空现象”,诊断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该肿瘤最特异性的标记物是()可伴有小淋巴
- 生发中心的进行性转化,侵入生发中心的增生细胞是()关于急性白血病的正确描述为()女性,42岁,全身乏力并消瘦3个月就诊,查脾明显肿大,贫血。无外伤及肿瘤史,切除脾送检。外套层小淋巴细胞#
边缘区细胞
中心母细胞
- 霍奇金淋巴瘤的R-S变异型细胞不包括()水肿伴大量蛋白尿常见于()外源性致热源包括下列物质()朗汉斯巨细胞#
单核型R-S细胞(H细胞)
腔隙型R-S细胞(陷窝R-S细胞)
淋巴组织细胞型(L&H)细胞
多核性R-S细胞
- 转移性肿瘤最常见于淋巴结的部位是()Ph1染色体是指()滤泡型淋巴瘤起源于B细胞,最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是()滤泡中心
皮质
副皮质区
髓窦
包膜下窦#22号染色体长臂移位到9号染色体长臂#
22号染色体长臂移位到9号
- 多发性骨髓瘤起源于骨髓中的()女性,65岁,上腹部隐痛10余年,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间断黑便半年。查体发现左锁骨上窝2cm×3cm淋巴结2个。骨母细胞
造血干细胞
破骨细胞
浆细胞#
成纤维细胞E
- 切面灰红实质性。镜下大小相近的滤泡样结节性增生、缺乏套区和生发中心的明、暗区,2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近半年,伴胸闷、咳嗽无痰、自觉消瘦、乏力。超声查肿大淋巴结1.2cm×1cm×1cm,胸部影像学显示纵隔增宽。故行
- 引起伯基特淋巴瘤的病毒是()巨脾症最常见于()EB病毒#
Ⅰ型人T细胞病毒
人乳头状瘤病毒
Ⅱ型人T细胞病毒
人疱疹病毒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
- 再循环的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的最主要途径是()男性,56岁,左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切面灰白质细腻,有灶状坏死。病理诊断混合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活检淋巴结结构破坏,在炎性背景下,胞质丰富染色质沿核膜聚集
- 11岁,右侧扁桃体肿大,中等大,有多个小核仁,胞质中等量,嗜碱性,EBER+,病理诊断伯基特淋巴瘤。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是()上皮样组织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胆汁#
吞噬含铁血红素的组织细胞
黑色素细胞滤泡性淋巴瘤
- 30岁,头晕、乏力、发热皮肤出血点半月。查体:全身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肝肋下3cm,脾肋下5cm。血常规:血红蛋白68g/L,血小板20×109/L。诊断考虑()女性,65岁,上腹部隐痛10余年,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间断黑
- 淋巴结结核最常见于哪个部位淋巴结()淋巴结内转移癌首先见于()Ph1染色体通常发生于()支气管
肠系膜
腹股沟
颈部#
腋窝淋巴结淋巴结门
淋巴结边缘窦#
淋巴结中央窦
淋巴滤泡
淋巴结被膜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慢
- 恶性淋巴瘤的细胞起源可为多种,包括()有关R-S细胞的正确描述是()女性,65岁,上腹部隐痛10余年,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间断黑便半年。查体发现左锁骨上窝2cm×3cm淋巴结2个。T细胞#
浆细胞
B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
- 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最主要的细胞是()男性,75岁,体检X线检查显示第五腰椎骨质破坏,瘤细胞核仁显著增大。诊断为骨髓转移性肿瘤,确切的形态报告是()淋巴液的收集区域下列哪些是正确的()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巨噬
- 下列哪个是淋巴结异物肉芽肿的可靠诊断依据()生发中心的进行性转化,侵入生发中心的增生细胞是()患者,男,12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半年,消炎治疗无效,活检见淋巴结结构破坏,以小裂细胞为主,诊断可能为()上皮样组织
- 31岁,切除活检。镜下为上皮样肉芽肿样病变,中心有坏死,20岁。右颈部淋巴结肿大3个月。查颈部肿块,3.5cm×3cm,无皮色改变,无典型的朗汉斯巨细胞。非凝固性坏死,也可借助于免疫标记上皮样细胞质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阳性
- 组成脾白髓的结构是()符合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特点为()患者,女,29岁,活检淋巴结结构破坏,在炎性背景下,见许多直径15~45μm的双核或多核瘤巨细胞,胞质丰富染色质沿核膜聚集呈块状,核膜厚,有的双核细胞双
- 常出现淋巴结坏死破溃形成瘘管的疾病是()恶性淋巴瘤的细胞起源可为多种,包括()郎格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理形态特点包括()慢性淋巴结炎
淋巴瘤
结节病
淋巴结结核#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T细胞#
浆细胞
B细
- 有关正常淋巴结正确的是()有关R-S细胞的正确描述是()女性,65岁,上腹部隐痛10余年,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间断黑便半年。查体发现左锁骨上窝2cm×3cm淋巴结2个。浅表淋巴结正常时较小,直径多为0.3~0.6cm
质地
- 16岁,右下腹回盲部包块切除。肉眼检查回盲部不清,肠管增粗,系膜淋巴结肿大。病理诊断为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以边缘区B细胞为主,有两个常见的特点是肿瘤细胞可侵入反应性淋巴滤泡,称"滤泡植入";侵入腺
- 男性患者,用抗生素可缓解。查体:二尖瓣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左下肢肿胀,压之无痕,局部皮肤发红、皮温高,右下肢无异常。其肿胀的原因是()与白血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腹水形成的机制包括下列哪些
- 28岁。近2年反复发作左下肢,红、肿、痛、热,用抗生素可缓解。查体:二尖瓣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压之无痕,局部皮肤发红、皮温高,右下肢无异常。其肿胀的原因是()结构与静脉相似
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