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定出自于()。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 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干扰?()消退抑制和干扰抑制
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前摄抑制和消退抑制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遗忘现象的产生就它的机制来说,是记忆痕迹
-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
-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教师把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0.5=24(人),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巩固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活
- 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作()。从影响形式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间接性#
直接性
公开性
开放性人类感觉的强度对于刺激物的
- 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记忆的首要环节是()。文化传统
受教育者的需求
生产力水平#
教育的规模保持
再认
回忆
识记#生产力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本题是对记忆过程的考查
-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教师把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教育可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帮助人形成理想、信念、价值观、气质与
- 课程内容提倡广泛,这是()课程观的观点。《学记》提出课内和课外要相结合,且课外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反映了()原则的要求。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
知识本位
能力本位教学相长
豫时孙摩
长善救失
臧息相辅#人文主义
- 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
-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应该重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传授学生知识
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个性
形成学生品德课堂
- 教育可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帮助人形成理想、信念、价值观、气质与性格等,这说明教育可促进个体的()。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社会化
个性化#
生存适应
生活享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
- 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按照布卢姆等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代表着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文化传统
受教育者的需求
生产力水平#
教育的规模综合
运用
评价#
领会生产力水平最终决定了一
-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教师把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巩
- 个体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特征。不平衡性#
顺序性
阶段性
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从影响形式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弗洛伊德#
华生
桑代克
巴甫洛夫间接性#
直接性
公开
-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课堂凝聚力
课堂气氛
课堂控制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
- 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干扰?()消退抑制和干扰抑制
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前摄抑制和消退抑制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遗忘现象的产生就它的机制来说,是记忆痕迹
-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论语》
《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教育文献。
-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弗洛伊德#
华生
桑代克
巴甫洛夫题干所述是一种典型的内发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