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低倍检验分为()两种方法。酸蚀试验中仲裁检验方法是()所谓晶胞即在晶体的空间点阵中取出的一个()。酸浸#
腐蚀
硫印#
磨抛冷酸蚀
热酸蚀#
电解腐蚀能完全代表晶格特征#
与晶格特征基本相同
最小几何单元#
几何
- 横截面金相试样可以研究()。钢的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偏析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一般可分为()偏析。试样自表至里的组织变化情况#
表面缺陷的分析,如裂纹、脱碳、氧化#
晶粒度的测定#
非金属夹杂
- 铁碳相图中E点的含义包括()。索氏体的金相组织,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放大()才能分辨出其组织结构。所谓晶胞即在晶体的空间点阵中取出的一个()。共晶点
含碳量2.11%#
碳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
钢和铸铁的分界点#200
- 液态金属均匀形核的要素是()。高碳马氏体中碳化物析出方式是()铸铁的石墨型态有()。在铁碳相图中,关于共析转变说法正确的是()。A.液体必须过冷B.液态金属中有结构起伏C.液态金属有能量起伏D.液态金属中有第
- 配制宏观浸蚀剂时,必须考虑浸蚀剂的()。按标准,渗碳淬火的效硬化层深度指用9.8N的负荷测维氏硬度,由试件表面一直到()处的垂直距离。奥氏体与铁素体相比其()。A.通用性B.稳定性C.安全性D.经济性#350HV
450HV
55
- 铸铁的石墨型态有()。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是()。金属结晶的条件包括()。片状#
球状#
蠕虫状#
花状莱氏体#
珠光体
共晶渗碳体A.能量条件B.晶和形成C.相起伏D.晶核长大#
- 同素异构转变与液态结晶的不同之处()。金相照相时要选择适合的滤光片,若用消色差镜头时,用()色滤光片。同素异构转变时,新相往往是在旧相的晶界或某些特定部位形核#
同素异构转变时过冷倾向比液态结晶大得多#
同
- 钢按化学成份分类,分为()。粒状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强度相比的结果是()A.非合金钢B.低合金钢C.合金钢D.高合金钢#粒贝强度≈下贝强度,
粒贝强度<下贝强度,#
粒贝强度>下贝强度
- 面缺陷包括()。奥氏体过冷到500~600℃温度范围内等温分解得到()。A.刃型位错B.螺型位错C.晶界D.亚晶界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索氏体
屈氏体#
- 金属按其性质、特点通常分为()偏析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一般可分为()偏析。有色金属#
黑色金属#
无色金属
重金属白点
树枝状#
点状#
方形#
- 关于奥氏体说法正确的是()。BS的含义是()15-20%硫代硫酸钠水溶液为()。热处理过烧是()。贝氏体转变特点()。偏析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一般可分为()偏析。γ–Fe中融入溶质元素形成的固溶体#
属于固溶体
- 根据夹杂物的形态分类,可将其分()。印相的步骤顺序是()硫化物#
氧化铝#
硅酸盐#
球状氧化物#
颗粒球状感光——显影——定影——水洗——上光#
定影——显影——感光——上光
感光——定影——显影——上光
- 实际金属强化的机制有()。细晶强化#
提高含碳量
固溶强化#
位错强化#
- 金属结晶的条件包括()。同素异构转变与液态结晶的不同之处()。下列属于铁素体型不锈钢的有()A.能量条件B.晶和形成C.相起伏D.晶核长大#同素异构转变时,新相往往是在旧相的晶界或某些特定部位形核#
同素异构转变
- 关于包晶转变说法正确的是()。包晶转变不是恒温转变
包晶转变是恒温转变#
包晶转变反应式是L+α→β#
包晶转变反应式是L→α+β
- 奥氏体过冷到350~550℃温度范围内等温分解得到索氏体。()检验材料缺陷对力学性能影响的测试方法一般采用()。奥氏体过冷到500~600℃温度范围内等温分解得到()。非金属夹杂物在钢材中的存在不可避免,其数量和形态
- 亚共析钢淬火可得到()组织。洛氏硬度以()表示。&-Fe的晶格属于()。铁素体
珠光体
马氏体#
贝氏体#HS
HB
HR#
HM面心立方晶格
体心立方晶格#
简单立方晶格
密排立方晶格
- 片状珠光体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片间距和珠光体的直径。()奥氏体过冷到()温度范围内等温转变获得上贝氏体。12CrMoV钢是()型热强钢。对于烧结件和不锈钢等难渗碳件进行渗碳的最好方法是()正确#
错误600~670℃
- 关于渗碳体说法正确的是()。钢中()杂质元素导致钢的热脆性。()基体的热强钢具有最高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再结晶温度。12CrMoV钢是()型热强钢。金属按其性质、特点通常分为()金属化合物#
固溶体
含碳量6.69%#
- 在成份相同的条件下,片状珠光体比粒状珠光体具有较少的相界面,其硬度、强度低,塑性较高。()高碳高合金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加热至MS点下保温,残余奥氏体直接转变为()铁碳相图中共析转变的产物,叫做()。HRC的测量范
- 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区转变而成贝氏体组织。()奥氏体过冷到()温度范围内等温转变获得上贝氏体。根据夹杂物的形态分类,可将其分()。配制宏观浸蚀剂时
- 过共析钢在室温下的组织是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随着钢中含碳量增加,二次渗碳体的数量也愈多。()常用的金相试样浸蚀液有()。奥氏体过冷到()温度范围内等温转变获得上贝氏体。正确#
错误100%的酒精溶液
2%的硫酸
- 金相照相时要选择适合的滤光片,若用消色差镜头时,用()色滤光片。钢中常见非金属夹杂物()。黄#
蓝
绿#
白碳化物
硫化物#
氧化物#
硅酸盐#
- 高锰耐磨钢常在铸态使用的原因是因为其加工硬化能力强,使得切削加工困难。()上贝氏体显微组织特征呈()。正确#
错误羽毛状#
黑色针叶状
片层状
粒状
- 关于铁素体说法正确的是()。马氏体时效钢属于()。γ–Fe中融入溶质元素形成的固溶体
属于固溶体#
保持体心立方晶格#
强度、硬度不高,塑性、韧性良好#合金钢
耐磨钢
超高强度钢#
碳钢
- 铁一渗碳体相图中的A3温度,在一定范围是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降低。()高速钢过烧组织的特征是()。机械构件静载断口中心纤维区为典型的()。HRC表示使用的压头是()。屈氏体与珠光体相比,其()。正确#
错误晶界
- 照片过于灰黑,其原因有()。当观察奥氏体等温分解产物(细片状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的弥散时,采用较好的照明方法为()。相纸曝光过度#
相纸显影过度#
显影液温度过高#
定影时间过长偏光
暗埸
相衬#
- 奥氏体过冷到600~670℃温度范围内等温分解得到屈氏体。()国家标准中规定对于非金属夹杂物检验的放大倍数为()。奥氏体的长大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化学分析法分为()正确#
错误50
100#
500
1000减小
不变
增大#
- 钢中常见非金属夹杂物()。碳化物
硫化物#
氧化物#
硅酸盐#
- 影响奥氏体晶粒度长大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并且加热温度的影响比保温时间更为明显。()亚共析钢是碳的质量分数()0.77%。正确#
错误A.大于B.等于C.小于D.约等于
- 索氏体的金相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放大200倍,才能分辨出其组织结构。()金相检验按工艺规定采用试样检验时,试样必须是()的试样。铁碳相图中E点的含义包括()。低倍检验分为()两种方法。关于亚共析钢说法正确的是
- 关于共晶转变说法正确的是()。贝氏体产生在()后的组织中。共晶转变是恒温转变#
共晶转变反应式是L→α+β#
共晶转变反应式是L+α→β
共晶合金铸造性能好#等温淬火处理#
回火
退火
正火
- 在三种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中,面心立方晶格和密排六方原子排列最紧密。()晶粒越细小,构成材料的晶粒个数越多,则()。正确#
错误晶粒各向异性混乱程度越高;材料的各向异性越明显。
晶粒各向异性混乱程度越低;材料
- 晶界上的原子因具有较高的能量而呈现出不稳定性,所有容易导致加热时晶界的氧化。()正确#
错误
- 马氏体是由奥氏体直接转变而来,且是非扩散型转变,所以马氏体与转变前的奥氏体的含碳量相同。()£-Fe晶格属于()。亚共析钢淬火可得到()组织。配制宏观浸蚀剂时,必须考虑浸蚀剂的()。正确#
错误面心立方晶格
- 亚共析钢由奥氏体相区缓慢冷至室温时的组织为珠光体加一次渗碳体。()正确#
错误
- 奥氏体的塑性较好,变形抗力较低,在压力加工和热处理时,大都要加热到奥氏体区域。()根据钢的组织特点,可将热强钢分为()。不锈钢按组织成份可分为()正确#
错误珠光体热强钢#
马氏体热强钢#
铁素体热强钢#
奥氏体
- 把过共析钢加热ACm以上,就能获得单相奥氏体。()在C.曲线的鼻子处,孕育期最短,故()按形成温度的高低,正确的顺序是()正确#
错误过冷奥氏体最稳定,转变速度最快
过冷奥氏体最稳定,转变速度最慢
过冷奥氏体最不稳
-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奥氏体晶粒,但晶界比铁素体平直,有时晶内可见孪晶带。()含碳量0.3%以下的低碳钢,其马氏体强度主要来源于()BS的含义是()按标准,渗碳淬火的效硬化层深度指用9.8N的负荷测维氏硬度,由试件表面一
- 奥氏体快速过冷至Ms点以下进行转变,便可得到马氏体。()15-20%硫代硫酸钠水溶液为()。正确#
错误定影液#
浸蚀液
冷却液
皂化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