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下列()海区不是《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规定的特殊区域。以下对过冷现象患者的错误措施为()在发生船舶碰撞后,由()立即测量各舱柜的水位,以使尽快查明船舶破损进水情况。A、黑海
B、波罗的海
C、日本海#A、给
- 400总吨及以上非油轮,必须具备经主管机关批准的()。成人在正常情况下脉搏在()次/分。对婴儿心脏挤压的深度为()厘米。当救生艇筏上的遇难人员乘登完毕后,应立即()150总吨以上油轮洗舱水的排放应满足船舶正在
- 在我国管辖水域中,禁止任何船舶违法排放油类、油性混合物和()。从船上登上气胀式救生筏,一般的方法有()当船舶与他船碰撞造成他船破损进水时,本船应立即采取措施,下列哪项行为不正确()A、废弃物
B、其他有毒害
- IAPP证书的有效期最长为()。客船配备的救生艇应能在弃船信号发出后,全部降落水面的时间为()多年来弃船后丧生的主要原因是()鲨鱼的最发达的器官是()在酷热的气候下,保持体内水份的是()当船舶需要机动操纵时
- 在我国的港口内船舶要排放垫舱、扫舱物料等垃圾,船方应事先向()提出申请。在酷热的气候下,保持体内水份的是()用碘溶液消毒不清洁水至少需要隔多少时间后即可饮用()机舱油污水排放等作业应由()在油类记录簿上
- 《垃圾记录簿》记完最后一项后留船保存时间是()。当需要穿救生衣时,其正确的穿法是()紧急召集旅客的应变信号是()救生艇上规定配备植物油或鱼油作为镇浪用,其数量为()A、1年
B、2年#
C、5年A、前后两面
B、正
- 下列()海区不是《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中规定的特殊区域。在对成人抢救时,口对口吹起,每次吹气量应()毫升。儿童救生衣的浮力能在淡水中浮起多少重的铁块达24小时()木屑和草袋用于吸附船上溢油时,应先在溢油
- 船长为()长的船舶应向船员展示有关垃圾处理要求的公告牌。婴儿抢救按压与吹气的比率为()。应急无线电示位标进行试机的时间是()救生艇所配备的淡水可供满载人员使用()在我国的港口内船舶要排放垫舱、扫舱物料
- 下面()不是一度成为污染最严重的海域。应急无线电示位标,自动发射频率为()救生筏所配备的淡水可供满载人员使用()A、波罗地海
B、东京湾
C、亚丁湾#A、2181KHz
B、2182KHz#
C、2812KHzA、4天#
B、5天
C、7天
- 对于来自疫情港口的船舶,在我国港口排放压舱水时,应申请()部门进行处理。配备救生员,一般()岗位配备方法。心脏近似本人拳头大小,正常人的心脏重量约为()克左右。观察陆地与岛屿就在附近的正确方法()A、港务
- 装载有粉尘货物的船舶,在港内冲冼甲板,必须得到()批准方可。防水服(保温)的穿着时间为()A、船长
B、港口部门
C、港务监督#A、≤1分钟
B、≤2分钟#
C、≤3分钟
- IOPP证书的有效期最长为()。辨别水质好坏的方法()每桶水中大约滴入多少2.5%的碘溶液后方可饮用()不戴呼吸器进入封闭舱室的条件之一,二氧化碳成份应小于()。A、3年
B、5年#
C、8年A、采样试验#
B、丢弃不饮
C
- 已清洗过的油舱压载水,不会在水面或邻近岸线产生明显痕迹的压载水称为()。救生艇应设一盏可控制的环照灯,其颜色为()A、特殊压载水
B、专舱压载水
C、清洁压载水#A、红光
B、白光#
C、黄光
- 对于某缔约国政府指定的某些有毒物质,船方应在该船开始装卸这些物质前()小时告知港口当局。救生圈配置错误的是()船舶安全活动日活动每月至少举行()。木屑和草袋用于吸附船上溢油时,应先在溢油的()使用。A、1
- 未经粉碎或磨碎的食品废弃物可以排放入海距最近陆地距离至少是()。充气式救生衣禁止在哪类船舶上使用()A、3海里
B、6海里
C、12海里#A、集装箱船
B、货船
C、油船#
- 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三个附则中规定了特殊区域,每个附则中的特殊区域范围是()。使用救生圈时应注意,晚上最好使用()落水者在水中游泳,为避免换气呛水可采用()每一个遇难者在登上救生艇筏后均应立即()
- 机舱油污水排放等作业应由()在油类记录簿上签字。A、轮机长
B、作业负责人#
C、船长
- 非特殊区域食品废弃物粉碎后,其粉径不大于(),可在最近陆地3海里外投弃海中。船舶在不利纵倾并向一舷横倾多少度时,应能将载足全部乘员定额及属具的救生艇降落到水面()船在停泊时,如有人落水,船上人员将救生圈抛在
- 有毒液化学物质对海洋的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是()溺水后人体的生理变化()分钟脑细胞开始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船员从难船进入艇筏后应()当接近岛屿并准备登时不应()船舶的紧急情况大致分为()。交通部授权()
- 下列哪项垃圾在距岸12海里以外也不允许入海处理()保温服着装于0℃平稳的循环水中浸6小时,体温下降()下列人员不属于管理级是()。允许船舶在批准的区域内排放含油污水的含油量不应大于()。为保证航行安全,各公
- 应备有一份“垃圾管理计划”的船舶上载运人数至少是()。救生艇筏内常常会遇到什么难题,容易动摇意志而失去为争取获胜()A、10人
B、15人#
C、25人A、炎热
B、晕浪#
C、失水
- 油舱附近需明火作业时,经测爆、油气浓度必须在爆炸下限的()以下时才允许作业。儿童在正常情况下,呼吸应该在()次/分。救生艇的长度不得小于多少米()下列属于操作性海上污染是()。A、5%
B、1%#
C、2%20-24
24-
- 油轮在特殊区域外,将油性混合物排放入海,其距最近陆地必须()以上。在对成人抢救时,口对口吹起,每次吹气量应()毫升。胸外心脏按压是否有效,其决定因素有四:按压部位、按压频率、按压力度以及()。无限航区救生
- 有毒液体物质对海洋污染的程度最轻的是()。油轮上要求配备的救生艇应是()水的导热速度很快,通常比空气导热快()船长应操纵船顶风,使船首多少度()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途径是海难事故和()。木屑最适用于吸着(
- 《防止海运包装有害物质污染规则》中的有害物质是指“国际危规”中列为()的物质。在水中,大腿后侧肌肉痉挛时,自救的方法是()手按住膝盖,然后,()手抓中脚趾尽量往上抬起。海上求生者一般距过往船多远呼救才有效(
- 国际舶舶安全营运和防污染管理规则是指()动脉血呈鲜红色,主要是含有()油轮上只能使用何种灯浮()听到紧急警报后,船员首先采取的行动是()。A、SMS
B、MARPOL
C、ISM#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氧气#
氮气A、蓄电池
B
- 适合于新船员安全和职业技能教育法的是()安全教育法。A、三阶段
B、四阶段#
C、五阶段
- 150总吨及以上油轮的压舱水排放应满足每压载航次排油总量不超过装油总量的()。救生筏应能在多少米高度抛掷下水而不受影响使用()A、1/30000#
B、1/20000
C、1/10000A、15米
B、18米#
C、20米
- 船舶营运中造成操作性污染途径主要有()。正常人吸入空气的二氧化碳为(),呼出的二氧化碳为()。对儿童心脏挤压的频率应大于()次/分。A、六方面#
B、七方面
C、八方面0.04;4#
0.4;4
4;0.04
0.4;0.0490
100#
- 150总吨以上油轮洗舱水的排放应满足船舶正在途中航行。油量瞬间排放率不超过()。救生员据溺水者较近时入水应采用()在酷热的气候下,保持体内水份的是()安全管理的闭合环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作为基本支撑,它们是
- 交通部授权()为实施《国际安全管理规则》的所有船舶发证。溺水后人体的生理变化()分钟脑细胞开始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求生者登陆时应在()下列英语单词中文意思是“一水”的是()。A、中国港务监督
B、中国船
- 下列著名的海损事故中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失最大的是()。船上的应急电源会向所有船内通信设备持续供电()以上。A、托利,坎荣
B、阿莫柯,卡迪兹
C、埃克森,瓦尔迪兹#A、8小时
B、12小时
C、18小时#
- 必须配备经主管机关批准的“船上油污应急计划”的非油轮总吨至少是()。救生员连续观察时间不得超过()小时,以保证有效观察。当弃船命令或信号发出后,全体船员和旅客都应()船长应操纵船顶风,使船首多少度()船上
- 《国际安全管理规则》对SMS规定了()方面的功能。自身保护即不论在热带海洋和寒冷气候中都要注意()饮水在保管良好的情况下能保存()海上风大浪高无法进行救援时,这时救援船可抛些什么,使海面平稳,以便顺利救助(
- 船舶操作性排放占以石油类污染海洋环境的比例为()。人发生死亡的体温是()停泊值班时,甲板部值班人员组成至少是()。A、37%
B、33%#
C、12%A、24℃~26℃#
B、26℃~28℃
C、28℃~30℃A、一名值班驾驶员
B、一名值班
- 能漂浮的垫舱物料、衬料和包装材料在特殊区域外排放入海距最近陆地的距离至少是()。抛射器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其偏差不大于()A、12海里
B、25海里#
C、50海里A、20米#
B、30米
C、40米
- 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途径是海难事故和()。抛射器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其偏差不大于()当接近岛屿并准备登时不应()每一层甲板的走廊内的手动火警按钮的距离最多为()海因里希法则是一个统计结论
- 下列属于操作性海上污染是()。开夜场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设施,水面照明亮度必须在()勒克司以上。救生艇靠泊操纵一般采用顶流以()当船舶在我国港口外沿海水域发生海上污染,由我国()部门负责主管。A、排放机舱处
- 人为因素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船舶安全和污染事故占事故总量()。当艇筏上的遇难人员乘登陆完毕后,离开难船的错误行动是()A、90%
B、80%#
C、70%A、迅速划离大船
B、与难船连在一起#
C、立即切断艇索
- 具体负责全船的生活服务工作,办理进出港有关手续和有关客运工作的是()。A、大副
B、船长
C、事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