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玉米中的粗蛋白是()%左右。蛋用鸡限制饲喂应在()停止。鸡群产蛋率达到5-10%时()的饲料。A、8#
B、12
C、26
D、40A、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B、育成期的14周
C、育成期的16周A、继续喂开产的饲料
B、喂产蛋前期的饲
- 鹅的孵化时间为()。蛋用鸡在育成期适当限饲的目的是()。鹅肉脂肪含量低,只有()%左右。A、30天#
B、25天
C、20天A、防止过早开产
B、控制体重和适时开产#
C、节省劳动力11.2%#
16.8%
17.4%
18.6%
- 雏鹅的生理特点不包括()。垫料或饲料污染霉变、鹅容易引起()病的发生。A、体温调节能力差
B、生长速度快
C、消化能力强#A、佝偻病
B、曲霉菌#
C、异食癖
D、两腿发软
- 地面平养条件下育雏()预防球虫病。A、人7日龄开始
B、从15日龄开始#
C、从30日龄开始
- 鹅蛋的形状大多呈长椭圆形,但也有不符合标准形状的畸形蛋,下列属于畸形蛋的()。地面平养条件下育雏()预防球虫病。目前国家对家禽实行强制免疫疫病的疫苗()A、双黄蛋
B、沙皮蛋
C、软壳蛋
D、以上都是#A、人7日
- 雏鹅生长过快会出现软腿、O型腿等症状,由于是缺钙我们一般在饲料中加入()。雏鹅的生理特点不包括()。A、蛋白质
B、锌
C、维生素D和钙#A、体温调节能力差
B、生长速度快
C、消化能力强#
- 鹅一般产蛋()。“AA”鸡是()类型的品种。蛋鸡产蛋高峰期的标准是()。由于营养、环境等条件因素导致产蛋曲线下滑,恢复后产蛋率将会()。A、随意性
B、选择固定的巢穴#
C、不与其它的鹅共用一个A、蛋用型
B、肉用
- 雏鹅生长速度快,21日龄的体重为出生重的()倍左右。鹅的受精卵的孵化期平均为()天。育雏室可以用新新洁尔灭进行喷雾消毒,墙壁地面可以用()的生石灰喷洒消毒,消毒后关闭门窗1小时以上,然后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
- 鸡的受精卵的孵化期平均为()天。种禽场易发生球虫病的季节是()。艾维茵鸡是()类型的品种。A、21天#
B、17天
C、19天
D、30天A、春季
B、夏季#
C、冬季A、肉用#
B、蛋用
C、兼用
- 屠宰前禁食十二小时后的重量称之为()。著名观赏型鸡种是()。种禽场易发生球虫病的季节是()。饮水免疫时应注意()。鸡的平均孵化期为()。A、全净膛重
B、全净膛重
C、屠体重
D、活重#A、来航鸡
B、丝毛鸡#
C
- 种鹅在()摄氏度左右可以保持较高的产蛋率。缺水时间过长,饥饿现象比较严重,在饮水时暴饮造成生理上酸碱平衡失调,导致所谓的()影响生长发育或死亡。种蛋孵化过程中要进行照蛋,通常头照的时间是()天左右。种禽场
- 可用于鹅驱虫的药物是()。饮水免疫适用于大群鸡的免疫。疫苗须用凉开水稀释,水的用量根据实际饮水量决定。整个饮水时间不超过()。种蛋孵化过程中要进行照蛋,通常头照的时间是()天左右。是禽舍中常见的有害气体
- 种蛋保存最价时间是()天。()时,雏鹅远离热源,张口喘气,行动不安,饮水频繁,食欲下降。A、15-20天
B、10-13天
C、5-7天#
D、20天以上A、温度适宜
B、温度过低
C、温度过高#
D、湿度过大
- 鹅饲喂颗粒饲料要比饲喂粉料好,其原因不正确的是()。鹅的消化系统区别与鸡的器官是()。A、适口性好
B、容易消化
C、浪费大#A、小肠
B、嗉囊#
C、肌胃
- 在注射疫苗或转群时减少应激一般采取()。A、加料
B、加水
C、喂电解多维#
- 莱茵鹅是世界上著名的肉用型和肥肝型鹅品种,原产于()国家。肉鸡饮水器应当保证()条件。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A、饮水能够自动流动
B、水质清洁不漏水鸡不能进入#
C、饮水器能够保持方便
- 鹅一般()个月开始产蛋开放式圈舍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霍尔多巴节鹅原产于()国家。屠宰前禁食十二小时后的重量称之为()。种禽场()对垂直感染疾病进行检疫和净化。A、3-4
B、6--8#
C、10--11A、煮沸消毒
B、
- 世界上产蛋量最高的鹅品种()。蛋用鸡限制饲喂应在()停止。A、豁眼鹅#
B、狮头鹅
C、伊犁鹅
D、郎德鹅A、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B、育成期的14周
C、育成期的16周
- 鹅的正常体温是()。饲料中豆粕的粗蛋白含量是()%左右。鹅的最佳出栏时间是()天。A、35℃
B、39℃
C、41℃#A、29
B、40#
C、60A、40-45
B、50-55
C、60-70#
D、80-100
- 饲养鹅(),易导致舍内空气恶臭,生长发育慢,出现啄羽现象蛋用型鸡产蛋期的光照时间应以()小时为宜。A、密度过大#
B、空气干燥
C、密度过小A、12
B、16#
C、20
D、24
- 鹅皮下脂肪较厚,()性较强。雏鹅的生理特点不包括()。鹅的孵化时间为()。养鹅经济价值体现错误的()。中鹅又称育成鹅或青年鹅,一般指()以上至育肥期前的鹅。A、耐寒#
B、耐热
C、耐饥饿A、体温调节能力差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