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与植物、动物一样,微生物对污染环境也具有抗性,甚至更强。由于()和生态上与植物、动物很不相同,所以它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机理在有些方面有别于前两生物。一般来说,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也可分为避性、分解转化等途
- 包括19种昆虫,27种鸟,1种爬行动物和3种哺乳动物,左图中每根曲线a,横轴为栖息地斑块面积,即在栖息地中被观测到的可能性。右图为所研究的50个物种在发生率为0.95时所对应的栖息地斑块面积,纵轴为栖息地斑块面积的对数,
- 某区域地形起伏很大,海拔在1600~4000m之间,气候和植被都依海拔呈垂直变化。常见物种包括藏马鸡、羚牛、白唇鹿、金丝猴、高原蝮、大鲵等。此区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界()澳洲界
古北界
旧热带界
东洋界#
-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一般是通过呼吸道、鳃、消化道、皮肤等途径。()填埋法使用的填埋坑内,微生物利用硝酸根和硫酸根作为氧源,产生硫化物、氮气和二氧化碳,硫酸盐还原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繁殖速度大于产甲烷细菌,此阶段
- Biedermann研究和总结了从欧洲中部草原到亚洲热带森林15种不同景观中,50种不同体形(1.9-559mm)的动物,包括19种昆虫,b,c,e,纵轴为发生率,即在栖息地中被观测到的可能性。根据左图,在面积为80m2的栖息地斑块中,又能
- 对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的叙述最准确的是()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稳定性高
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服务上
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是半人工生态系统#
与自然
- 对植物最有害的大气污染物是()、氟化氢和乙烯等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臭氧#
过氧酰基硝酸酯#
- 生物对污染物排出是()后导致污染物在体内含量降低的过程。下列属于电离辐射对机体间接损伤的是()机体分泌污染物#
分解代谢污染物#
机体合成染物
外来污染物RNA分子结构被破坏
DNA分子结构被破坏
酶生成自由基#
- 危害评价是生物毒性评价概念的拓展,对生物个体来说,危害评价就是()。毒性试验可分为:()。毒素评价
毒性评价#
毒害评价
毒理评价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
慢性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
- 受损环境是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环境,在该环境中,环境要素成分不完整或()。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表明环境污染程度()。比例失调#
物质循环难以进行#
能量流动不畅#
系统功能显著降低#A、大
- 外源性污染物进人动物体后,会给机体带来一系列损伤和病变,甚至死亡。动物与植物一样,能够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作出一系列应答,以减少毒物对自身的伤害,从而获得对污染环境的抗性。动物的抗性机理也可以划分为()等几种
- 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是由很多环境因子组合起来的复合体,这些因子之间(),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程度不同地发生变化;在人类的影响和干扰下,某一个环境因子受损,也将导致其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任
- 水体质量的生物监测和评价()。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至上和号衣表面之下各约______米的范围内。()指示生物法#
生物指数法#
生物多样性指数#
营养状态指数#A.50
B.150
C.100#
D.200
- 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水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
- 温室气体主要有()和臭氧等,生态破坏从农耕文明开始起就出现,直到今天愈演愈烈,成为引起()的重要因素,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氯氟烃#全球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变化
生活环境变化
生
- 监测生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对人为胁迫敏感并具有特异性反应的();2.选择遗传稳定、对人为胁迫反应个体差异小、发育正常的健康生物;3.选择易于繁殖和管理的常见生物;4.尽量选择既有监测功能又兼有其他
-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包括酸性雨、酸性雪、酸性雾、酸性露和酸性霜。目前,酸雨还包括"干沉降",即在不降水时,从空中降下来酸性物质及落尘,包括各种()。因此,酸雨也叫做酸性沉降。特殊转运包括()酸性气体#
酸
- 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主要有()。土壤农药污染的微生物降解和修复#
植物和动物土壤有机农药的吸附降解和转化#
石油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
自然分解
- 污染物在()水平的影响主要是对生物种群的影响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种群#
群落#
单体
多体
- 暴露评价是对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进入环境到被(),以及对生态受体发生作用的整个过程的评价。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B、C、和D。生物吸收#
生物转化
生物分解
生物利用A、细菌学监测#
B、浮游生物检验法
C、
- 在简单扩散的生物转运过程中,污染物既要透过脂相,也要透过水相,因此脂水分配系数在()左右者,更易进行简单扩散。以下属于寄生型食物链的是()在厌氧处理过程中,甲烷消化阶段基本上控制着厌氧消化的整个过程;甲烷
- 蓄积作用实验中,如果某一毒物对小鼠的LD50(n)40mg/kg、LD50(1)=45mg/kg,则该毒物属于()高度蓄积#
明显蓄积
中等蓄积
轻度蓄积
- 当污染水体的BODu超过约()时,就不宜用好氧处理,而应该采用厌氧处理。植物残体中最难分解的组分是()100mg/L
1100mg/L
2100mg/L#
3100mg/L纤维素
淀粉
半纤维素
木质素#
原果胶
- 下列物质中,经肠道吸胞吐作用进入细胞外空间,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蓄积作用实验中,如果某一毒物对小鼠的LD50(n)40mg/kg、LD50(1)=45mg/kg,20世纪20年代以后,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开始超越传染病的范围,
- 污染物对DNA的相互作用过程有以下四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的发生的是()导致DNA突变及其基因能的改变形成DNA加合物(DNAAddcuts)#
发生DNA的二次修饰
DNA结构的破坏被固定
当细胞分裂时,外源性化合物造成的危害可导
- 在施药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害虫的再度猖獗的主要原因是()。以下既属于温室气体,又能导致臭氧层破坏的气体是()海洋生产者包括某些化能自养细菌,如:()共生固氮的代表菌属为()生物监测是利用()、个体、
- 可以吸收近地表的太阳长波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地表,所形成的最终的具有稳定结构的群落称为()某化学物蓄积毒性试验给毒情况为:每次给毒20mg/kg,在第五次给毒后,引起50%受试动物死亡,则该毒物属于()外源性污染物进
- 抗氧化防御系统描述正确的是()自然界中主要的硫由3种形态构成:()净化生物的筛选具体的方法有:()促进体内活性氧的增多
组成成分如维生素C、过氧化氢酶等#
需氧生物所具有的#
是机体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3价
- 亚硝酸盐和某些胺化合物在胃内发生反应生成亚硝胺,毒性增大,且可能为致癌剂,这属于联合作用的类型()。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
- 通过()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在厌氧处理过程中,甲烷消化阶段基本上控制着厌氧消化的整个过程;甲烷细菌要求的pH值应严格控制在()之间。慢性毒性实验#
蓄积毒性实验
急性毒性实验
亚慢性毒性实验5.0±0.5
6.0±0.2
- 填埋法使用的填埋坑内,微生物利用硝酸根和硫酸根作为氧源,产生硫化物、氮气和二氧化碳,硫酸盐还原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繁殖速度大于产甲烷细菌,此阶段为()。好氧分解阶段
厌氧分解产甲烷阶段
厌氧分解不产甲烷阶段#
稳
- 土壤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可将硫酸盐还原成()有机硫
单质硫
硫化亚铁
硫化氢#
- 褐藻积累锶;水生的蓼属植物积累一定数量的DDT,随着这些植物生长时间的延长,结果体内的污染物浓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生物积累#
生物放大
生物浓缩
- 在厌氧处理过程中,甲烷消化阶段基本上控制着厌氧消化的整个过程;甲烷细菌要求的pH值应严格控制在()之间。种群有最适密度,种群过密和过疏都对种群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会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个规律就叫()5.0±0.5
- 下列是SO2污染指示植物的有()苔藓、向日葵#
唐菖蒲、郁金香
烟草、女贞
悬铃木、矮牵牛
- 甲烷菌能直接利用的物质是()长期使用手机会对人体健康有所影响。这种生物学效应是()。在酸性条件下,Al3+对植物菌根具很高毒性,并能诱导的()生成。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包括酸性雨、酸性雪、酸性雾、酸性露
-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技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 IARC根据化学物对人类和实验动物的致癌性资料,以及在实验系统和人类其他有关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将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类别及生产过程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分为下列四类,比如苏丹红属于()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 下列对好氧堆肥法的微生物学过程描述正确的是()生物对污染物排出是()后导致污染物在体内含量降低的过程。温度变化为先从低到高;然后降低#
初期由中温好氧的细菌和真菌分解木质素等难分解有机物
堆肥进入高温阶
- 除磷过程中,发酵产酸菌和积磷菌的作用及其关系描述错误的是()积磷菌只能利用低级的脂肪酸,不能直接利用大分子有机基质
发酵产酸菌可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
积磷菌体内储藏的聚磷的分解是在好氧条件下进行的#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