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扩散#
迁移#
转化#
消耗
- 以下属于寄生型食物链的是()A.青草-昆虫-青蛙-猫头鹰
B.狗-跳蚤-细菌-病毒#
C.青草-野兔-狐狸-狼
D.植物残体-蚯蚓-节肢动物-鸡
-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称为农业污染源。在施药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害虫的再度猖獗的主要原因是()。有害影响#
农药
化肥
水源农药的对害虫毒性小于其天敌,存活的害虫数量占优势
- 大气污染的来源极为广泛,可来自天然污染源,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细菌、病毒、植物花粉等,也可来自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如工业企业、生活炉灶、采暖锅炉等,及流
-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磷素循环是一种典型的_____,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一些大分子物质的过程中,入侵机体细胞的细菌、病毒、死亡的细菌、组织碎片、铁蛋白等,可通过()作用
- 与植物、动物一样,微生物对污染环境也具有抗性,所以它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机理在有些方面有别于前两生物。一般来说,50种不同体形(1.9-559mm)的动物,得到了下面的图,d,横轴为栖息地斑块面积,图中每个实心黑点都代表
- 外源性污染物进人动物体后,会给机体带来一系列损伤和病变,甚至死亡。动物与植物一样,能够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作出一系列应答,以减少毒物对自身的伤害,从而获得对污染环境的抗性。动物的抗性机理也可以划分为()等几种
- 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空间
环境
结构#
功能#
-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等气体物质的大量聚集,可以吸收近地表的太阳长波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地表,从而使地表增温的现象。二氧化碳#
氮气
氯气
二氧化硫
- 污染物对DNA的相互作用过程有以下四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的发生的是()导致DNA突变及其基因能的改变形成DNA加合物(DNAAddcuts)#
发生DNA的二次修饰
DNA结构的破坏被固定
当细胞分裂时,外源性化合物造成的危害可导
- 大气接纳有害污染物质的量超过(),甚至超出大气卫生标准的要求,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这种大气质量恶化的状态称为大气污染。大气自净能力#
污染物浓度增高#
排放量超标
重金属含量过
- DNA双螺旋结构学说是由_________提出的。()河流生物群落的典型代表是()在简单扩散的生物转运过程中,污染物既要透过脂相,也要透过水相,因此脂水分配系数在()左右者,更易进行简单扩散。A.摩尔根
B.孟德尔
C.
- 与植物、动物一样,微生物对污染环境也具有抗性,甚至更强。由于()和生态上与植物、动物很不相同,所以它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机理在有些方面有别于前两生物。一般来说,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也可分为避性、分解转化等途
- 包括19种昆虫,27种鸟,1种爬行动物和3种哺乳动物,左图中每根曲线a,横轴为栖息地斑块面积,即在栖息地中被观测到的可能性。右图为所研究的50个物种在发生率为0.95时所对应的栖息地斑块面积,纵轴为栖息地斑块面积的对数,
- 某区域地形起伏很大,海拔在1600~4000m之间,气候和植被都依海拔呈垂直变化。常见物种包括藏马鸡、羚牛、白唇鹿、金丝猴、高原蝮、大鲵等。此区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界()澳洲界
古北界
旧热带界
东洋界#
-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一般是通过呼吸道、鳃、消化道、皮肤等途径。()填埋法使用的填埋坑内,微生物利用硝酸根和硫酸根作为氧源,产生硫化物、氮气和二氧化碳,硫酸盐还原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繁殖速度大于产甲烷细菌,此阶段
- Biedermann研究和总结了从欧洲中部草原到亚洲热带森林15种不同景观中,50种不同体形(1.9-559mm)的动物,包括19种昆虫,b,c,e,纵轴为发生率,即在栖息地中被观测到的可能性。根据左图,在面积为80m2的栖息地斑块中,又能
- 对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的叙述最准确的是()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稳定性高
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服务上
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是半人工生态系统#
与自然
- 对植物最有害的大气污染物是()、氟化氢和乙烯等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臭氧#
过氧酰基硝酸酯#
- 生物对污染物排出是()后导致污染物在体内含量降低的过程。下列属于电离辐射对机体间接损伤的是()机体分泌污染物#
分解代谢污染物#
机体合成染物
外来污染物RNA分子结构被破坏
DNA分子结构被破坏
酶生成自由基#
- 危害评价是生物毒性评价概念的拓展,对生物个体来说,危害评价就是()。毒性试验可分为:()。毒素评价
毒性评价#
毒害评价
毒理评价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
慢性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
- 受损环境是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环境,在该环境中,环境要素成分不完整或()。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表明环境污染程度()。比例失调#
物质循环难以进行#
能量流动不畅#
系统功能显著降低#A、大
- 外源性污染物进人动物体后,会给机体带来一系列损伤和病变,甚至死亡。动物与植物一样,能够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作出一系列应答,以减少毒物对自身的伤害,从而获得对污染环境的抗性。动物的抗性机理也可以划分为()等几种
- 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是由很多环境因子组合起来的复合体,这些因子之间(),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程度不同地发生变化;在人类的影响和干扰下,某一个环境因子受损,也将导致其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任
- 水体质量的生物监测和评价()。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至上和号衣表面之下各约______米的范围内。()指示生物法#
生物指数法#
生物多样性指数#
营养状态指数#A.50
B.150
C.100#
D.200
- 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水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
- 温室气体主要有()和臭氧等,生态破坏从农耕文明开始起就出现,直到今天愈演愈烈,成为引起()的重要因素,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氯氟烃#全球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变化
生活环境变化
生
- 监测生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对人为胁迫敏感并具有特异性反应的();2.选择遗传稳定、对人为胁迫反应个体差异小、发育正常的健康生物;3.选择易于繁殖和管理的常见生物;4.尽量选择既有监测功能又兼有其他
-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包括酸性雨、酸性雪、酸性雾、酸性露和酸性霜。目前,酸雨还包括"干沉降",即在不降水时,从空中降下来酸性物质及落尘,包括各种()。因此,酸雨也叫做酸性沉降。特殊转运包括()酸性气体#
酸
- 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主要有()。土壤农药污染的微生物降解和修复#
植物和动物土壤有机农药的吸附降解和转化#
石油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
自然分解
- 污染物在()水平的影响主要是对生物种群的影响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种群#
群落#
单体
多体
- 暴露评价是对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进入环境到被(),以及对生态受体发生作用的整个过程的评价。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B、C、和D。生物吸收#
生物转化
生物分解
生物利用A、细菌学监测#
B、浮游生物检验法
C、
- 在简单扩散的生物转运过程中,污染物既要透过脂相,也要透过水相,因此脂水分配系数在()左右者,更易进行简单扩散。以下属于寄生型食物链的是()在厌氧处理过程中,甲烷消化阶段基本上控制着厌氧消化的整个过程;甲烷
- 蓄积作用实验中,如果某一毒物对小鼠的LD50(n)40mg/kg、LD50(1)=45mg/kg,则该毒物属于()高度蓄积#
明显蓄积
中等蓄积
轻度蓄积
- 当污染水体的BODu超过约()时,就不宜用好氧处理,而应该采用厌氧处理。植物残体中最难分解的组分是()100mg/L
1100mg/L
2100mg/L#
3100mg/L纤维素
淀粉
半纤维素
木质素#
原果胶
- 下列物质中,经肠道吸胞吐作用进入细胞外空间,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蓄积作用实验中,如果某一毒物对小鼠的LD50(n)40mg/kg、LD50(1)=45mg/kg,20世纪20年代以后,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开始超越传染病的范围,
- 污染物对DNA的相互作用过程有以下四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的发生的是()导致DNA突变及其基因能的改变形成DNA加合物(DNAAddcuts)#
发生DNA的二次修饰
DNA结构的破坏被固定
当细胞分裂时,外源性化合物造成的危害可导
- 在施药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害虫的再度猖獗的主要原因是()。以下既属于温室气体,又能导致臭氧层破坏的气体是()海洋生产者包括某些化能自养细菌,如:()共生固氮的代表菌属为()生物监测是利用()、个体、
- 可以吸收近地表的太阳长波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地表,所形成的最终的具有稳定结构的群落称为()某化学物蓄积毒性试验给毒情况为:每次给毒20mg/kg,在第五次给毒后,引起50%受试动物死亡,则该毒物属于()外源性污染物进
- 抗氧化防御系统描述正确的是()自然界中主要的硫由3种形态构成:()净化生物的筛选具体的方法有:()促进体内活性氧的增多
组成成分如维生素C、过氧化氢酶等#
需氧生物所具有的#
是机体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3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