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当平衡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距净距小于()时应采用()跨接,跨接点的间距应大于()。大气离子扩散起电机制主要解释()100米;金属线;30米流云粒子
- 进入一类防雷建筑物的低压线路至少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不应小于()米。15
- 在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上严禁悬挂()、()、()及()等。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低压架空线
- 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之间装设()。0.3米至1.8米;断接卡
- 多雷区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天以内的地区。大气离子扩散起电机制主要解释()信息系统电源线路采用多级SPD防护的主要目的是()20冰雹粒子荷电
对流云粒子荷电
云雾小粒子荷电#
降水粒子荷电A、达到分级泄流#
B、
- 在设计接闪器时,可采用()之一或任意组合。接地装置的作用是把雷电流从接闪器尽快散逸到大地,以避免高电位反击和跨步电压危险。因此对接地装置的要求是()。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足够小的接地电阻
接地体的形式
- 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少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部件和系统之间的()。通常,当大气电场为正电场时,电场的方向应为()电位差向上
向下#
向内
向外
- GB50057--94规范将建筑物防雷方法分为()、防雷电波侵入和()。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
- 可燃性气体放空管路必须装设避雷针,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高于管口不小于(),避雷针距管口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通常雷暴云的电荷分布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应将()米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
- 高度不超过()的烟囱,可只设一根引下线,超过该高度时应设两根引下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于()开始正式实施。建筑物防雷设计接闪器的保护范围的方法是()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信号线缆内芯线相应端口,应()4
-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宜利用其作为接闪器,但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其厚度,铁板不应小于(),铜板不应小于(),铝板不应小于()。4mm;5mm;7mm
- 单支避雷针地面保护半径在()情况下为最大,其最大值为()。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范围:()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其间距宜为()。遇有下列情况之一,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有()避雷针高度等于滚球半径
-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应适当加密雷达机房和控制室的外墙钢筋密度。其钢筋密度网孔一般不大于()。墙上敷设的电缆、光缆与避雷引下线最小平行净距离为()。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所在场地建筑物对直击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臵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臵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臵与防直击雷的接地装臵之间的最小距离为()。一云中水滴在大气中受大气电场作用而极化,则水滴的上
- 气象台(站)的雷电防护分为(),气象信息系统的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分为()。测量接地电阻时,为保证有零电位区间,应使电流回路的两极有足够大的间距,一般为()米。三级;四级20m
40m#
60m
- 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晴天自由大气等电势面与地面相()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其间距宜为()。防雷装臵互相连接倾斜
垂直
无一定关系
平行#5m#
3m
2.5m
1.5m
-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体的()。一云中水滴在大气中受大气电场作用而极化,则水滴的上半部荷()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臵连接正电荷
负电荷#
无电荷
- 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LPZ0a区或LPZ0b区与LPZ1区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格的尺寸不应大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格的尺寸不应大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避雷网格的尺寸不应大于()。地闪的峰值电流出现于下面那个阶段()由压敏电阻元件组成的电源避雷器属
- 为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宜采取以下的基本屏蔽措施:建筑物和()的外部设屏蔽措施,以()的路径敷设线路,线路屏蔽。这些措施宜联合使用。信息系统的金属部件与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有()方法。房间
- ()单位应将防雷工程设计方案报()审核。向下正地闪是指()建设;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先导向上,地闪电流方向向上
先导向下,地闪电流方向向上
先导向下,地闪电流方向向下#
先导向上,地闪电流方向向上
- 所谓信息系统是指建筑物内许多类型的电子装臵,包括()、()、()等的统称。对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施工的单位实行:()计算机;通信设备;控制装臵A、资格管理制度
B、资质管理制度#
- 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针长1米以下的圆钢为()mm,钢管为()mm。12;20
- 高层建筑屋顶的较大金属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与屋面防雷装臵()。层状云的单极性电荷分布是指()电荷从负极向正极移动的形成的流光称为()相连云中只含有一种荷电粒子#
云中含有正负极性的荷电粒子
云中含有三种以
- 一类防雷建筑物高于()时,二类防雷建筑物高度超过()时,尚应采取防侧击和等电位保护措施。雷电过电压波是持续时间极短的()。地闪中电场的L变化是指()各类防雷建筑物等电位连接带与接地装臵之间的连接导体,材料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臵上。金属外皮
- 等电位连接带与接地装臵之间的接地母线应采用不小于()mm2的铜芯线。50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措施,应符合下要求: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对有不少于()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可()。用金属线跨接;5;不跨接
- 金属油灌必须作()接地,其接地点不应少于()处,其弧形间距不应()。防雷;2;大于30米
- 屋面避雷带支持架间距(),应()布臵。0.5-1.5m;天面四周
- 宜利用建筑物基础()和()内的主筋焊接作为水平接地体,利用()的主筋焊接作为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臵。地闪回击平均速度为()通常,晴天自由大气电势随高度()在LPZ0A或LPZ0B区与LPZ1区交界处,在从室外引来的线
- 测得某防雷设施接地装臵的工频接地电阻为()Ω,土壤电阻率为()Ω.m,实际接地体长度为()m,则其接地体有效长度le为()m,接地电阻换算系数A为(),冲击接地电阻为()Ω。地闪回击平均速度为()闪电中可能出现的雷
- 为了防雷击电磁脉冲,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区与()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LPZ0B;LPZ1
- 对各类防雷建筑物,用铜或镀锌钢做等电位连接带时,对这些热水器()。50A、方波
B、正弦波
C、脉冲波#
D、谐波A、避雷针长1-2m时,圆钢直径为12mm,钢管直径20mm,#
B、避雷带(网)用圆钢不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小于48mm2
- 在做雷电防护工程时,接闪器应做()或()等防腐处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应采取()或其它防腐措施。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附近的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离不应小于()米
- 当利用建筑物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二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S大于()平方;三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S大于()平方。大气离子扩
- 电磁场强度没有得到衰减,但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的防雷保护区是()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的范围包括:()LPZ0BA、直击雷防护工程#
B、感应雷防护工程#
C、综合防雷工程#
- 粮、棉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堆场,宜采取()措施。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附近的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离不应小于()米。层状云的单极性电荷分布是指:()防直击雷3
10
5
- 电涌保护器(SPD)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应符合以下两个附加要求:(),有能力熄灭在雷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大气离子的迁移率随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于()开始正式实施。遇有下列情况之
- 敷设引下线时,应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之间装设断接卡,以便以后检测。0.3米至1.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