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如果在相邻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讯电缆通过,应将其()相互连接,并且在()间有多条并行通路,以减少()。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属于平屋面的建筑物,当其宽度不大于()米时,可仅沿周边敷设一圈避雷带防直击雷。GB、
- 为减小感应效应而采取的屏蔽及布线措施通常有()、()、(),这些措施可组合使用。地闪梯级先导的梯级步长平均为()报审信息系统防雷工程设计方案时应提供:()电荷从负极向正极移动的形成的流光称为()外部屏
- 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应划为()类防雷建筑物。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其间距宜为()。第二5m#
3m
2.5m
1.5m
- 雷达机房和控制室的外墙的钢筋宜适当加密,钢筋网孔不宜大于()。雷达机房和控制室应使用金属板门,窗上应加设网孔不大于()的金属网。金属门和网与建筑物内的主钢筋应做()。LPZ1()200mm×200mm;200mm×200mm;可
- 在TN—S系统中,电涌保护器的接线方式可以是:接在()与中性线之间,和接在中性线与()之间,取其路径()。每一相线;总保护端子或保护线;较短者
- 根据IEC要求,电涌保护器应安装在建筑物电气装备的(),或安装在离建筑物内电气装置()的主成套配电设备内。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大气离子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离子的()安装在电气装臵电源进线端或靠近进线端的电涌保
- 雷达天线至机房的电缆线入口处应用()并接地。下列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是()雷达天线伺服控制电缆的两端均应加装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KA,响应时间不大于()ns的SPD。地闪中电场的R变化是指()金属罩屏蔽具
- 电涌保护器和与之相连接的()一起耐受的短路电流应()安装处预期产生的最大短路电流。决定大气电导率的大小主要是()层状云的单极性电荷分布是指:()过电流保护器;等于或大于大气气溶胶粒子
大气中的重离子
大
- 在TN—S系统中,电涌保护器的接线方式可以是:接在()与总接地端子或总保护线之间,和接在()与总接地端子或保护线之间:取其路径()。每一相线;中性线;最短者
- 雷达站建(构)筑物的外部防雷设计应按GB50057-94()防雷建筑物的要求进行设计。层状云负的双极性电荷分布是指()第二类云上部荷正电荷,下部荷负电荷
云上部荷负电荷,下部荷正电荷#
整层云荷正电荷
整层云荷负电荷
- 230/400V电气装置内的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UP不应超过()。用滚球法确定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需要了解()数据。通常雷电侵入室内有三条主要途径()2.5KVA、建筑物的防雷类别#
B、防雷装置的高度#
C、被保护物
- 为改进电磁环境,所有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金属件部应(),并与()相连。一环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长30M,宽10M,土壤电阻率为500Ω〃Μ,下面说法()为正确。等电位连接在一起;防雷装置A
- 雷达机房和控制室内的设备距外墙及梁柱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条件不允许时应对设备采取()措施。信息系统电源线路采用多级SPD防护的主要目的是()1000mm;电磁屏蔽A、达到分级泄流#
B、避免单级防护随过大的雷击
- 使用含有金属部件的光缆,应接通光缆沿线的所有接头、再生器等处的挡潮层,并在光缆长度每一端的终端进行()或()。直接接地;通过开关型SPD接地
- 在爆炸危险环境中使用SPD应具备()。信息系统的金属部件与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有()方法。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的活动,包括对雷电灾害的()防爆功能S型(星型)#
M型(网格型)#
组合型#
复合
- 电涌保护器的安装需注意以下事项,()可安装于建筑物的入口处,()一般应靠近被保护设备安装;为避免不必要的感应回路,SPD与被保护设备之间应采用()方式安装。I级分类试验的SPD;Ⅱ、Ⅲ级分类试验的SPD;无回路或小
- 屏蔽是减少()的基本措施。为减少感应效应宜采取以下措施:()、(),()。这些措施宜联合使用。通常,晴天自由大气电场随高度()电磁干扰;外部屏蔽措施;线路敷设于合适的路径;线路屏蔽增加
减小#
少变
迅速增
- 电涌保护器按组成的非线性元件特性可分为()、电压限制型和()。选用时应根据安装所处的雷电防护区和雷电击中建筑物时()而区别选择安装。接地装置的作用是把雷电流从接闪器尽快散逸到大地,以避免高电位反击和跨
- 综合布线电缆与380V电力电缆(<2KVA)的间距应满足:两者平行敷设时,其最小净距为();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其最小净距为();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其最小净距为()。600mm;300mm;150mm
- SPD的安装可以进行多级配合,一般情况下,在线路上多处安装SPD时,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的线路长度小于()时和限压型SPD之间线路长度小()时,宜串接退耦装置。报审信息系统防雷工程设计方案时应提供:()地闪回
- 数据传输线路上安装电涌保护器,其()等(可任选4个)性能指标应满足传输性能的要求。一云中水滴在大气中受大气电场作用而极化,则水滴的上半部荷()接口、传输速率、特性阻抗、验波比、插入损耗、频带宽度电荷;
负
- 电涌保护器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并应符合下列两个附加条件:(),()。一部分雷电流;对电涌的最大箝压;有能力熄灭从电源跟着流径它们的电流
- 建筑物进线处的最大电涌电压是指()与()之和,其应与信息系统各位置上的承受能力相一致。电涌保护器的最大箝压;其两端导线的感应电压
- 全部雷电流i的()流入建筑物防雷设备的接地设备,其另()(is)分配于引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n个),流入每一设施的电流等于()。50%;50%;is/n
- 避雷针及其衍生的各种室外接闪器实际上是一种()层状云的单极性电荷分布是指()A、防雷系统;
B、引雷系统;#
C、消雷系统;
D、避雷系统;
E、避雷针系统云中只含有一种荷电粒子#
云中含有正负极性的荷电粒子
云
- 露天粮食、棉花堆场采用独立避雷针防直击雷时,其滚球半径可取()建筑物防雷设计接闪器的保护范围的方法是()A、30m
B、60m
C、100m#
D、120m保护角法
滚球法#
折线法
避雷网格法
- 放电管的保护可靠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放电分散性、续流、动作截波干扰
- 当采取接闪器保护()时,其外表面的2区爆炸危险环境可不在滚球法确定的保护范围内。封闭气罐
- GB、-50057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采用的方法是:()向下正地闪是指()A、保护角法
B、圆锥法
C、滚球法#
D、折线法
E、避雷网格#先导向上,地闪电流方向向上
先导向下,地闪电流方向向上
先导向下,地闪电流方向向下#
先
- 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接地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接地、()、计算机场地防静电接地与屏蔽接地。在LPZ0A或LPZ0B区与LPZ1区交界处,在从室外引来的线路上安装的SPD,应选用符合()分类试验的产品。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
- 齐纳二极管和雪崩二极管具有相似的伏安特性,该特性分为三个区,即()。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范围:()对低电压电涌保护器的使用,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内总配电盘(箱)开始引出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
- 放电管在不导通状态下,其极间的绝缘电阻非常()、放电管的极间(寄生)电容非常()这是放电管的一个显著优点。陆地上晴天大气电场的简单型日变化表现为()防雷工程设计应当根据()等条件,结合雷电防护对象的防护
- 信号过电压保护装置中元件主要有:()等。下列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是()气体放电管、压敏电阻、雪崩二极管、抑制晶闸管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国家级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火车站等#
国家级重点文
- 对SPD的基本要求:();通过电流时的最大箝压和有能力熄灭在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附近的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离不应小于()米。能承受预期通
- 入微电子装置的途径:雷电冲击波通过户外信息传输线侵入、通过电力线侵入、()、雷击引起地电位上升,对设备产生()。对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施工的单位实行:()首次雷击波形是:()当设有防雷
- 电介质的伏秒特性可用高压实验方法求得,求取时首先要保持标准的冲击波形不变,逐级升高电压。电压较高时,放电时间减至很少,击穿可能发生在波头。在波头击穿时,还是以放电时间为横坐标,但是以击穿时的电压作为纵坐标。
- 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宜采取以下的基本屏蔽措施:建筑物和房间的外部设屏蔽措施,以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线路屏蔽。这些措施宜()。通常,当大气电场为正电场时,电场的方向应为()联合使用向上
向下#
向内
向外
- 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装上电网后,还应作定期检测。尤其是在装上电网后的第一个雷暴季节,必须重复检测一次。在检测中,当发现阀片漏电流超过()时,建议更换。环行导体应连接到钢筋或其他屏蔽构件上,典型的连接间距为(
- 操作过电压的起因如下:切除空载电力线路(或电容器)、切除()、不接地电网中的接地故障、低压系统内部本身也可能产生()。空载变压器;操作过电压
- 氧化锌压敏电阻片典型的对称伏安特性,大致划分三个阶段:()。通常,晴天自由大气电场随高度()转折区、工作区和上升区增加
减小#
少变
迅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