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六识指:()、耳识、鼻识、舌识、()、()。眼识;身识;意识
- 由身口意造作的业可分为三种:()、()、()。佛陀在()为五比丘说法。善业;恶业;无记业A、七叶窟#
B、王舍城
C、鹿野苑
- 六度是指:()、()、()、()、()、()。佛教不以修持()为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A、神通#
B、缘起
C、无常
- 四威仪是指:()、()、()、()。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A、杀生
B、妄语
C、邪见。#
-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语,是出自()。阿弥陀经
- 大乘佛教里的四大菩萨是:()、()、()、()菩萨。「住胎如处牢狱,出胎如被山夹」,是指八苦中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A、求不得苦
B、生苦#
C、死苦
- 人天三福业是指:()、()、()。布施;持戒;修定
- ()曾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王菩萨
- 中国四大菩萨的精神,象征着()、()、()、()四大德行。文殊的道场在()。悲;智;愿;行峨眉山
九华山
普陀山
五台山#
- 在寺院看到大肚子,笑容满面的是()。弥勒菩萨
- 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是()。佛陀初转法轮是宣说()药师佛;释迦牟尼佛A、十二因缘
B、三法印
C、四圣谛#
- 八正道中,定学的内容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称为()正精进;正念;正定A、三种无常
B、三法印#
C、三乘道。
- 佛的意思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 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佛教教义异于其它宗教的特质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A、和平
B、持戒
C、缘起。#
- 中国四大佛教的名山圣地是:()、()、()、()。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
-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钢油罐及其金属附件应相互作等电位电器连接并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2#
3
4
- 三增上学就是:()、()、()。苦、乐、不苦不乐是属于()的范围。戒;定;慧A、触
B、受#
C、取
- 五蕴是:()、()、()、()、()蕴。色;受;想;行;识
- 「八苦」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苦。佛陀在那一部经中宣说断善根的阐提也可成佛()求不得;五蕴炽盛A、法华经#
B、涅盘经
C、以上皆是
- 修大乘佛法,不出六度四摄法门。其中六度中()能度悭吝;()能度毁犯;()能度瞋恚;()可以度懈怠;()可以度散乱;()可以度愚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 八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开经偈」,其偈文是()、()、()、()。苦、乐、不苦不乐是属于()的范围。佛陀告诉弟子们,佛涅盘后应以()为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A、触
- 「正念」就是指保持清净的意念,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和()。三论宗的三论系指中论、十二门论()佛陀初转法轮之地是()思想;言语;行为A、百论#
B、俱舍论
C、大智度论。A、鹿野苑#
B、蓝毗尼园
C、拘尸
- 佛教的教主(),他是(),未出家前是一位太子,名叫()。释迦牟尼佛;印度人;悉达多
- 一切事物都会变化,有生起,便有灭坏,这是()的道理。《维摩经》的理想世界是()诸行无常A、人间净土#
B、十方净土
C、东方净土。
- 佛教徒诵持早晚课,有何目的?了解()、()、()、增长道念与福德。自己的内心;自己犯错的来源;清净自心
- 见到佛像应该如何?()、合掌、礼拜、()、围绕、()。问讯;瞻礼;观想
- 为什么要拜佛?因为()而拜佛、为()而拜佛、为()而拜佛、为()而拜佛。思念;尊敬;感恩;成佛
- 《生经》中,佛陀开示弟子阿难:「已求归依,以()为证,归命()。」三论宗的三论系指中论、十二门论()法;经典A、百论#
B、俱舍论
C、大智度论。
- 看经时应该如何?()、默看默记、()如对圣贤。体会经义;不要草率
- 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者是()。阿难尊者
- 梁武帝请宝志禅师为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名之为()。梁皇宝忏
- 佛光会是国际性的()组织。佛教人民团体
- 近世纪以来最早提倡人间佛教的是()大师。密宗所谓「三密相应」是指()与佛相应。太虚A、心、意、识
B、身、口、意#
C、知、情、意
- 人是由()、()的假合,故又名为有情众生。四大;五蕴
- 涅盘是:()、()的意思。寂灭;解脱
- 佛光山的法脉承自:()。临济宗
- 般若有三种:()、()、方便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
- 布施的种类有三,是:()、()、()。念佛的目的是()财施;法施;无畏施A、清净自心#
B、求名求利
C、求佛摩顶。
- 六大根本烦恼是指:()、()、()、()、()与()。贪;瞋;痴;慢;疑;不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