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对咽鼓管生理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人乳突由鼓窦向乳突部逐渐发展,多开始于()。Corti淋巴的主要成分()。保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传音作用#
引流作用
防声作用
防止逆行性感染的功能胚胎期
初生时
2岁后#
6岁
- 正常人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镫骨底板面积的比值是()。人体处于何种体位时,外半规管与地面垂直()7:1
13:1
15:1
17:1#
27:1直立位
平卧位
直立位头前倾30°
平卧时头前倾30°#
直立位头后仰30°
- 内耳道底前面下区是()。来自中胚层的是()。镫骨的运动形式是()。前庭上区
前庭下区
面神经管区
蜗区#
壶腹区骨迷路#
鼓室
鼓膜
咽鼓管
膜迷路中等强度的声音时,镫骨底板是沿镫骨后脚的垂直轴振动#
内外活动
上
- 鼓膜的高、宽、厚分别是()。中耳的主要功能是()。8mm、7mm、0.1mm
8mm、7mm、0.2mm
9mm、8mm、0.1mm#
9mm、8mm、0.2mm
10mm、8mm、0.2mm声阻抗匹配作用#
保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引流作用
感音功能
防声作用中耳的
- 颞骨鳞部位于颞骨的()。对耳廓解剖生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对外耳道解剖的描述,感觉神经易受压迫而致剧疼
耳廓若有血肿或渗出物极难吸收
由于外伤或耳廓手术,可引起软骨膜炎,甚至发生软骨坏死,导致耳廓变
- 声波经听骨链传至前庭窗,声压可增加()。脑转移瘤的常见CT表现不包括()鼓膜紧张部由内向外分哪三层()1.3倍#
2.3倍
3.3倍
4.3倍
5.3倍多发
瘤周水肿显著
出血、坏死
不同形式的强化并存
钙化#鳞状上皮层、肌层、
- 正常人每个位觉毛细胞上动、静纤毛数是()。成人咽鼓管全长约为()2根动纤毛与1根静纤毛
1根动纤毛与10根静纤毛
1根动纤毛与10~50根静纤毛
1根动纤毛与50~110根静纤毛#
1根动纤毛与110~280根静纤毛25mm
30mm
35
- 内耳道底前面下区是()。正常人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镫骨底板面积的比值是()。前庭上区
前庭下区
面神经管区
蜗区#
壶腹区7:1
13:1
15:1
17:1#
27:1
- 内耳道平均长约()。人乳突由鼓窦向乳突部逐渐发展,多开始于()。2mm
4mm
6mm
8mm
10mm#胚胎期
初生时
2岁后#
6岁左右
青春期
- 颞骨鳞部位于颞骨的()。声波经听骨链传至前庭窗,声压可增加()。前庭水管内容物为()。后上部
前上部#
中部
前下部
后下部1.3倍#
2.3倍
3.3倍
4.3倍
5.3倍球囊斑
内淋巴液#
椭圆囊斑
外淋巴液
内淋巴囊
- 半规管接受的适宜刺激是()。有关鼓室内壁结构下列哪项是错的()。下列关于耳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匀速旋转刺激
匀速直线运动刺激
旋转加速运动刺激#
变速直线运动刺激
直线运动刺激鼓岬位于内壁中央为耳蜗的第
- 由于鼓膜向前下方倾斜,因而外耳道前下壁较后上壁长约()。前庭水管内容物为()。正常中耳上皮有几种分泌细胞()2mm
3mm
4mm
5mm
6mm#球囊斑
内淋巴液#
椭圆囊斑
外淋巴液
内淋巴囊5种
4种
3种
2种#
1种正常中耳上
- 来自中胚层的是()。滑车神经支配的肌肉是()骨迷路#
鼓室
鼓膜
咽鼓管
膜迷路外直肌
内直肌
上直肌
下斜肌
上斜肌#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膜迷路来自外胚层,骨迷路来自中胚层。第一咽囊形成咽鼓管,外侧为盲端,扩大形成
- 声波经听骨链传至前庭窗,声压可增加()。在外耳道能达到最佳共振的频率是()。茎突和乳突之间的骨孔称为()。1.3倍#
2.3倍
3.3倍
4.3倍
5.3倍800Hz
1800Hz
2800Hz
3800Hz#
4800Hz内耳道口
茎乳孔#
鼓室小管开口
- 对耳廓解剖生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鼓膜突出的标志是()耳廓软骨有神经支配#
耳廓前面的皮肤与软骨粘连较后面为紧,皮下组织少
若因炎症等发生肿胀时,感觉神经易受压迫而致剧疼
耳廓若有血肿或渗出物极难吸
- 对外耳道解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乳突手术时确定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是()。对咽鼓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外耳道长2.5~3.5cm
外耳道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
软骨部约占其外2/3,骨部约占其内1/3#
外耳道有两处狭
- 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附的鼓沟位于()刚能引起人耳感觉的声音强度为()颞骨鳞部
颞骨鼓部#
颞骨乳突部
颞骨岩部
颞骨茎突听阈
感觉阈#
压觉阈
触觉阈
言语接受阈
- 第2鼓膜是指()面神经出颅部位是()鼓膜紧张部由内向外分哪三层()鼓岬
前庭窗
镫骨底板
圆窗龛
圆窗膜#面神经管开口
乳突小管开口
鼓室小管开口
茎乳孔#
颈鼓小管鳞状上皮层、肌层、内膜层
鳞状上皮层、纤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