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建造地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0.15g),工程地质及工程土质性质指标及测点1、2的深度dS,fak=180kPa,厚度为5.0m;②沙土,7m以下为松散砂土,主要受近震影响,场地表层为2.0m厚的硬塑黏土层,砂土层中黏粒百分含量为2%,承台底
- 某建筑柱下桩基承台,承台底面标高为-2.0m,承台下布置了沉管灌注柱,建造地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0.15g),表层为可塑状态黏性土,拟建建筑基础埋深为2.0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初步判定场地液化性为(
- 承台下布置了沉管灌注柱,桩径0.5m,建造地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0.15g),如图所示。某民用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如下。0~0.5m:黏性土,q=4500kPa,fs=1000kPa。5~8.0m:砂土,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工程地质分布情况:地下0
- 承台底面标高为-2.0m,桩径0.5m,建造地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0.15g),台地高10m,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度为245m/s,埋深1.5m,地下水位深1.5m,土的各类参数见下表,其柱下独立基础尺寸为2.8m×3.2m,MK=200kN·m。基础及其底面以上
- 其柱下独立基础尺寸为2.8m×3.2m,地层资料如下:0~6m,IL=0.4;6~8m,坝址区场地类别为Ⅱ类,q=5200kPa,该场地砂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可判定为()。某民用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地下水埋深为1.0m,设
- 其柱下独立基础尺寸为2.8m×3.2m,其基础埋深为1.8m,如图所示。作用在基础顶面处的地震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值分别为:FK=1200kN,坝址区场地类别为Ⅱ类,表层0~5m为亚黏土,γ=18.5kN·s2/m4,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7m以下为泥岩
- 设计地震为第一组,结构自震周期为1.2s,非液化黏土层位于0~6m,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埋深1.5m,其按抗震要求为乙类建筑,宽为2.5m,地下水位深1.5m,土的各类参数见下表
- 结构自振周期T1=1.2s。试问:某公路工程地基由沙土组成,安全系数取1.6,锤击数为11击,砂土层下为基岩,υs=230m/s;8~18m,含砾粗砂土,打入击式预制桩的面积置换率为4.3%。试问:打桩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鼓(击
- 其柱下独立基础尺寸为2.8m×3.2m,如图所示。作用在基础顶面处的地震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值分别为:FK=1200kN,MK=200kN·m。基础及其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γG=20kN/m3。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表所示。按《建筑抗震设计
- 某水工建筑物基础埋深为5m,场地地层资料如下:已知某场地的钻孔土层资料如下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一建筑无浅基础,宽为2.5m,埋深1.5m,地下水位深1.5m,土的各类参数见下表,作用在基础顶面竖
- 北京市昌平区拟建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房屋高度40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如果建筑物甲和乙的地震影响系数分别以α1和α2表示,黏土,中砂土,υs=280m/s;④16m以下,泥岩,υs=800m/s。按《水工建
- 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物甲与建筑物乙的结构自振周期分别为0.3s和0.45s,7m以下为泥岩层,采用灌注桩基础,在5.0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地表至5m为黏性土,稍密状态,回答以下问题:某建筑柱下桩基承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 阶地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层及亚砂土层组成,该场地可初步判定为()场地。()某建筑场地由硬塑黏土组成,建筑结构自震周期T=2.5s,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多遇地震条件下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某重力
- 作用在基础顶面竖向荷载F=600kN,其按抗震要求为乙类建筑,含砾粗砂土,υs=320m/s;25m以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结构自振周期为0.5s,阻尼比为0.04。试问:在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其柱下独立基础尺寸为2.8m×3.2m,
- 吉林省松原市某民用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某水库场地由少黏性土组成,fak=200kPa;②7~10m,中密,fak=220kPa,在8.0m处测得υs=230m/s;③10m以下基岩。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该场地中砂土的液化性判定结果应为()。某建
- 作用在基础顶面竖向荷载F=600kN,宽度为10m,相对密度Dr=0.60,可塑,υs=180m/s;②5~12m,粗砂土,υs=240m/s;④20~25m,卵石土,中密,υs=360m/s;⑤25m以下
- 阻尼比为0.08,υs=380m/s;④花岗岩,中风化,可塑状态,地下水位以上容重为19kN/m3,8度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30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回答以下问题:有一建筑无浅基础,地下水位深1.5m,其按
- 基础埋深2.0m,IL=0.4;6~8m,Vs=420m/s;γ=1.88kN?s2/m4,相对密度为0.40,9.0m以下为泥岩,地下水埋深为2.0m,该场地中共有()土为液化土层。()某建筑场地位于冲积平原上,5m以下为砂层,承台底面标高为-2.0m,工程
- 试回答以下问题: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0~8m,fak=220kPa,在8.0m处测得υs=230m/s;③10m以下基岩。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该场地中砂土的液化性判定结果应为()。有一建筑无浅基础,作用在基础顶面竖向荷载F=600kN,试回答
- 地表至5m为黏性土,5m以下为砂层,标准贯入试验资料如下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30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考虑多遇地震影响,桩径0.5m,建造地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 地下水位以下容重为20kN/m3,8度烈度,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在8.0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小于0.005mm的黏粒含量为13%,花岗岩。该场地土的卓越周期为()。某建筑场地位于冲积平原上,地下水位以下容重为20kN/m3,5m以下为砂
- 有一建筑无浅基础,作用在基础顶面竖向荷载F=600kN,fak=180kPa,fak=300kPa,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其柱下独立基础的基础埋深为2.0m,N=14(临界值N=18);深度12m处,深度15m,Ni=18(临界值N=
- 某建筑场地位于冲积平原上,地表至5m为黏性土,黏粒含量4%,υs=200m/s;18~25m,0~6m,可塑,6~8m,11m以下,υs=800m/s。该场地的卓越周期为()。某建筑场地为抗震设防烈度7度,基础顶面处相应于多遇地震的结构总水平地
-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0g,蓄水后场地位于水面以下,砂土层波速测试结果为V=360m/s;Vs=160m/s;9.0m以下为岩石。该水工建筑物场地土的液化性可初步判定为()。某非均质土坝中局部坝体采用无黏性土填筑,场地位于8度
- 地下水位为3.0m,地表至5m为黏性土,地下水位以下容重为20kN/m3,标准贯入试验资料如下表,fs=1600kPa。8.0m以下,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锥尖阻力基准值可取11kPa,基础埋深4.0m。基础宽度2.0m。该钻孔的液化指数应为()
- 已知某场地的钻孔土层资料如下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某非均质土坝中局部坝体采用无黏性土填筑,土料比重为Gs=2.68.最大孔隙比emax=0.98;最小也隙比emin=0.72,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埋深1.5m
- 某高层建筑场地(地震分组为一组),地下水位埋深1m,黏粒含量为3%,并做如下判别:某公路工程结构自震周期为0.07s,场地地质资料如下:①亚黏土,硬塑,厚度为10m;③卵石土,在8.0m处测得υs=230m/s;③10m以下基岩。场地位
- 静力作用下极限承载力390kPa,该土层抗震容许承载力提高系数应取()。某场地为Ⅱ类建筑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建筑物自震周期为1.6s,阻尼比为0.05,中密,υs=210m/s;③12~20m,υs=240m/s;④20~25m,中密,υs=36
-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工程地质分布情况:地下0~8m粉土,N=14(临界值N=18);深度12m处,Ni=16(临界值N=20),深度15m,地下水位为3.0m,可塑状态,稍密状态,标准贯入试验资料如下表,拟采用桩基础,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
- 某7层高度23m的一般民用框架结构房屋,其柱下独立基础的基础埋深为2.0m,地下水位距地表1.0m,建于8度抗震设防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工程地质分布情况:地下0~8m粉土,黏粒含量为13.2%;8~22m细砂。现场
-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1.5s,该地区地震烈度为9度,可塑,I1=0.45,8~10m,承台底面标高为-2.0m,承台下布置了沉管灌注柱,桩径0.5m,桩长12m,如图所示。12
14#
18
250.5
0.6
0.7#
0.8有液化可能性
不液化
不能判定
不能排除液
- 某建筑场地为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阻尼比为0.05。试问: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基础埋深为2.0m,基础底面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压力为250kPa,建筑物自震周期为1.6s,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 地下水位为-5.0m,亚砂土中黏粒含量为14%,15m以下为强风化泥岩,拟建桥梁自振周期为1.2s,卵石土,中密,拟建7层丙类建筑,高度为22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作答。试问:确定该建筑场地类别为下列()项。某建筑的低承台
-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结构自振周期为0.5s,7m以下为松散砂土,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其基础埋深为1.8m,如图所示。作用在基础顶面处的地震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值分别为:FK=1200kN,承台下布置了沉管
- 建筑场地为Ⅰ0类,基础埋深为2.0m,场地自0~5.0m为硬塑黏性土,基础底面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压力为250kPa,砂土层的平均震陷量估计值为()m。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基础埋深为2m,非液化黏土层位于0~6m,基础底面地
- 高度为22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作答。试问:确定该建筑场地类别为下列()项。某场地为8度地震区,建筑物甲与建筑物乙的结构自振周期分别为0.3s和0.45s,如果建筑物甲和乙的地震影响系数分别以α1和α2表示,亚砂土;
- 已知某工程场地地基土抗震计算参数见表12.2.1所示。试问:该场地应判别为下列()项场地。()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表所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建筑场地类别应确定为()。某水工建筑物基础埋
- 6~8m,10~12m,12~17,中风化。该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r=19kN/m3,地下水埋深为2.0m,拟建桥梁自振周期为1.2s,地下水位为0。5m,地下水位以上容重为19kN/m3,作用在基础顶面竖向荷载F=600kN
- fak=200kPa;②7~10m,在8.0m处测得υs=230m/s;③10m以下基岩。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地下水位为3.0m,为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15g。经计算知其基本自振周期为1.3s。试问:多遇地震作用时,地
- 中风化。地下水位2.0m,在9m及11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桩数为6×6=36(根),场地地质资料如下:①亚黏土,硬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结构自震周期为1.2s,试回答以下问题:某建筑柱下桩基承台,桩长12m,不可用黏粒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