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中央分隔带不应从头至尾是封闭的,而应每隔()设置一处开口。放坡定线适用于()。关于汽车的耗油量,正确的是()。A.1km;
B.2km;#
C.3km;
D.4km山岭区
平原区#
丘陵区
路线受纵坡限制路段汽车的耗油量只与汽
- 人工运输超运运距单位为lOm,尾数不足l0m者()。纸上定线中横断面的控制,主要为了控制()。在计算行车速度较高的公路上,平均实际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A.不计;
B.按l0m计;
C.不足5m不计,满5m按l0m计#路基
- 汽车下坡减速行驶时,其行使阻力中()为负值。空气阻力与惯性阻力;
B.滚动阻力与惯性阻力;
惯性阻力与坡度阻力#
- 汽车下坡加速行驶时,其行使阻力中()为正值。当路线受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时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可考虑采用()。城市道路的基本组成有()。A.惯性阻力;#
B.空气阻力;
C.坡度阻力A
-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当牵引力的大小等于各种行驶阻力的代数和时,汽车就()展线的目的是为了()。加速;
B.等速;
C.减速;
D.无法确定#克服高差#
线形美观
躲避病害
平纵组合
- 汽车下坡减速行驶时,其行使阻力中()为正值。某级公路平曲线半径R=60mls=35m,采用第2类加宽,最大加宽W=1.5m,加宽过渡方式按直线比例,缓和曲线上距ZH点10m处加宽值为()。A.空气阻力与滚动阻力;#
B.滚动阻力
- 动力因数是用来()。公路直线部分的路拱横坡度为2%,则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小超高横坡度应是()关于汽车的耗油量,正确的是()。A.评价汽车的动力性能;#
B.克服离心力保证行车安全;
C.评价燃料消耗经济性;
D.
- 人工运输土石方时,免费运距为第一个()。路线右角为192°u65292X则路线转角为()。A.20m;#
B.10m;
C.50m左转8°
右转192°
右转12°
左转12°#
- 路基填方用土采取“调”或“借”的界限距离称为()。汽车上坡减速行驶时,其行使阻力中()为负值。A.免费运距;
B.平均运距;
C.超运运距;
D.经济运距#A.惯性阻力;#
B.滚动阻力;
C.坡度阻力
- 下面关于横断面上“经济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横向力系数μ的合适范围为()。A.当地面横坡不大时,填挖方基本平衡的标高控制点;
B.当地面横坡较陡时,路基多挖少填的标高控制点;
C.当地面横坡很陡时,路基全挖
- 汽车上坡减速行驶时,其行使阻力中()为负值。凹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极限最小半径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有()。设置虚交点的原因是()。土石方调配的方法有()。A.惯性阻力;#
B.滚动阻力;
C.坡度阻力行程时间
- 汽车转弯行驶时的理论轨迹为()。无中央分隔带的公路缓和段上的超高,绕内边轴旋转时,是指()的路面内侧边缘线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不动。A.二次抛物线;
B.高次抛物线;
C.双纽线;
D.回旋曲线#路基未加宽时#
路面
- 汽车匀速运动,则()公路纵坡越大越长,则汽车上坡越需要()。土石方调配后,按()公式进行复查。对于慢车,乃至因故暂时停在弯道上的车辆,其离心力接近或等于()。A、动力因数等于道路阻力系数#
B、动力因数大于道
- 在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宜大于()根据地形地物,以及工程艰巨性和地质不良情况,选择相应的控制点,调整控制点前、后纵坡,i2=8%,则()。为了减小离心力的作用,保证汽车在平曲线上稳定行驶,必须使平曲线上路
- 基本型平曲线,其回旋线与圆曲线与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关于路拱,正确的有()。边沟的作用是排()。A.1:1:#
B.1:2:
C.1:2:3;
D.3:2:1路拱有直线形、曲线形等多种形式#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路拱坡度可
- 各级公路超高横坡度的最小值为()。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横断面组成中,不包括()。A.1.5%;
B.2%;
C.3%;
D.路拱横坡度#行车道
中间带#
路肩
边坡
- 不使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感到困难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为计算行车速度的()行程。关于丘陵区采用的匀坡线和直连线,正确的有()。放坡定线适用于()。A.3s;#
B.5s;
C.6s;
D.9s匀坡线是两点间顺自然地形以均匀坡度
- 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下面关于横断面上“经济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路基中线标高;#
B,路面边缘标高;
C.路肩边缘标高;
D.路基坡脚标高A.当地面横坡不大时,填挖方基本平衡的标高控制点;
B.当地面
- 则该回旋曲线参数为()。关于缓和曲线,正确的是()。A.控制急弯和陡坡的组合;#
B.控制最大超高横坡度;
C.保证冰雪路面的行车安全;
D.比纵坡指标更科学合理可作为超高过渡段,起到超高缓和的作用#
可作为加宽
- 反映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横向安全、稳定程度的指标是()汽车制动时,车轮上的最大制动力,取决于()。路肩的组成是()。A.离心力;
B.横向力;
C.垂向力;
D.横向力系数#汽车的速度
制动器的质量
轮胎的大小
轮
- 公路行车视距标准有()。在纵断面上进行竖曲线设计时,理解正确的是()设计时,决定某一弯道加宽值的因素有()。A、停车视距标准#
B、错车视距标准
C、超车视距标准确定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的影响因素是
- 装载符合要求的汽车在小半径平曲线上超速行驶时,可能产生滑移或倾覆,一般情况下是()。在计算行车速度较高的公路上,平均实际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A.滑移发生在倾覆之前;#
B.倾覆发生在滑移之前;
C.滑移
- 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的确定,主要根据()来选取其中较大值。汽车爬坡能力所反映出的汽车性能是()。A.行程时间、离心加速度和视距;#
B.行程时间和离心力;
C.行程时间和视距;
D.视距和离心加速度动
- 当某一排档的中:Ψ=Dmax时,说明该排档不能()。设置虚交点的原因是()。A.加速;
B.等速;
C.减速#交点钉设困难或交点过远#
半径大
公路等级高
简化计算
- 最大纵坡的限制主要是考虑()时汽车行驶的安全。对于交叉口形式的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在越岭展线布局中,一般情况下首先应考虑采用()。A.上坡;#
B.下坡;
C.平坡A.环形交叉口使入环道的车辆一律按逆
- 一般公路在旧路改建时的超高构成可采用()。路基填方用土采取“调”或“借”的界限距离称为()。道路纵坡设计时,最小纵坡的限制主要是为了考虑()。土石方调配后,按()公式进行复查。A.内边轴旋转;
B.外边轴旋转
- 横向力系数的定义为()。A.汽车所受到的横向力;
B.横向力与竖向力的比值;#
C.横向力与垂向力的比值
- 某级公路平曲线半径R=60m,ls=35m,采用第2类加宽,最大加宽W=1.5m,加宽过渡方式按直线比例,缓和曲线上距ZH点10m处加宽值为()两个相邻的反向曲线间应保留一定的直线段长度,其半径应根据()来确定。0.15m
0.23m
0.
- 汽车行驶在不设超高的弯道外侧路面上,其横向力系数u为()。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的考虑因素包括()。u=0;
u>0;#
u<0缓和冲击#
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满足视距的要求#
前灯照射距离要求
- 公路直线部分的路拱横坡度为2%,则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小超高横坡度应是()计算行车速度是决定公路()的基本要素。纵断面设计的试坡要点是“以点定线,以线交点”,其中以线交点的“点”是指()。A.3;
B.2;#
C.5;
D
- 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f值取0.06,超高横坡度采用0.04,则圆曲线的一般最小半径值应为()。某断链桩K2+150=K2+100,则路线()。横向力系数μ在计算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取值最小的是()。越岭展线布局中,平面线形
- 超高缓和段的横坡度由2%(或1.5%)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确定路线最小纵坡的依据是()。A.1/100;
B.1/150;
C.1/200;
D.1/330#汽车动力性能
公路等级
自然因素
排水要求#
- 汽车停在不设超高的弯道外侧路面上,其横向力系数应为()。关于路拱,正确的有()。不使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感到困难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为计算行车速度的()行程。汽车行驶阻力中,道路阻力包括()。路线右角为192°,则路
- 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若u=0.15,f=0.10,b/2h=0.8,则()。横向力系数的定义为()。断背曲线是指()。倾覆先于滑移;
B.滑移先于倾覆;#
C.滑移与倾覆同时发生A.汽车所受到的横向力;
B.横向力与竖向力的比
- 融合课程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间的界线不复存在。例如: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对于平面线性设计,当设计车速V≥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车速的n
-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满足()视距的要求。用GPS定位技术,可在测站之间不通视的情况下获得高精度()维坐标。实地放线的时间段是在()。A.超车;
B.停车;#
C.二倍的停车,A、二
B、三#
C、四
D、一竣工阶段进行
- 在计算行车速度较高的公路上,平均实际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属于公路栽植功能的有()。越岭线中,过岭标高越低()汽车在路上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紧急安全制动所需的最短距离称作()。A.大于
B.等于
- 一定等级的公路及Rmin决定于()。A.μmax和V;
B.imax和V;
C.μmax和imax#
- 计算行车速度是决定公路()的基本要素。A.平面线形;
B.纵面线形;
C.横面线形;
D.几何线形#
- 超高附加纵坡度(即超高渐变率),是指超高后的()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基本型平曲线,其回旋线与圆曲线与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提高路表面的粗糙度,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初测获取的数据用于()。A.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