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各生产井、矿、矿务局都必须随时掌握矿井、采区、工作面的损失情况,并对损失及损失率的动态、各项损失所占的比重及生成损失的原因等,定期进行(),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凡地形.地质和物性条件适宜的地
- 由于违反开采程序、乱采乱掘等原因,煤层被破坏,或无充分理由丢弃并不能再采的煤层或块段,一律按不合理损失处理,不能()。井工开采时,当煤层倾角小于25°,焦煤最低可采厚度为()。煤层倾角()度时,在平面投影图上估
- 转入、转出、注销、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的储量,经上级批准后,应在地测原图上注明批准文号、日期、储量核减的()及(),并将其批准文件和原始资料一并妥善保存,在矿井报废时上交矿务局。范围;数字
- 申请转入、转出、注销、报损、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等,必须实事求是,并有足够的工程证实。凡应一次处理的,不准化整为零()处理。分次
- 凡已参加过损失率计算的块段,又进行复采回收的,当期可不再计算,以免重复。但在计算采区或全矿井“从开始到报告期未累计”或“到结束”的损失率时,须从采区或全矿井的损失量累计数中()再进行计算。储量数字是()的主要
- 如全矿性永久煤柱,按原设计规定允许全部丢失,但在矿井结束前又打算回收一部分,回收的这部分储量按()处理。当工作面、采区、矿井结束后,应对其()进行全面调查核定。重新计算验证。核实的结果要与上报的数字进行比
- 原设计规定矿井结束前进行回收,但经开采影响或自然条件变化已无法再采出,这部分煤柱储量()按实际损失处理,参加矿井结束时损失率计算。全部
- 准备全部或部分回收的全矿性煤柱,可做为()进行损失率计算,不参加全矿井损失量摊销。当煤层厚度()时属于极薄煤层。凡地形.地质和物性条件适宜的地区,用地震的主测线的间距,普查阶段为()。独立块段<0.8米#
0.8
- 规定回收的采区煤柱,可做为()块段进行损失率计算。如因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原计划()回收的采区煤柱已无法再采出,这部分煤柱储量全部按实际开采损失计算,一次计入参加该采区()的损失率计算和全矿井的损
- 采区内巷道煤柱原则上()采出。凡能采出或部分采出的煤柱,均不参加损失摊销。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的规定,特大型井田沿走向方向的长度为()。在一般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非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45度之间
- 实际损失率是根据开采过程中()损失量所计算的损失率矿井开拓主巷道主要包括()实际发生的主井、副井及风井#
井底车场的空、重车道及绕道、井口主要峒室#
主要石门及采区石门的运输道、运输大巷、主要溜煤眼#
总回
- 设计损失率是根据()损失量所计算的损失率。当煤层厚度()时属于厚煤层。在煤层稳定程度为第二型较稳定的条件下,钻探工程圈定C级储量的基本线距为()。凡地形.地质和物性条件适宜的地区,用地震的主测线的间距,预
- 在某开采范围内,损失掉的那部分储量占该范围内全部储量的百分比,称为()。它是考核资源利用和开采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之一。属于非炼焦用煤哪一组答案的是()损失率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不
- 实际工作面损失是指发生在工作面内的各项损失。它抱括实际发生的与()方法有关的损失、实际发生的()损失、实际发生的由于()开采引起的损失。《关于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提高回采率的若干规定(试行)》中规定,控制
- 实际采区损失是指发生在采区内的各项损失。它包括:实际工作面损失。指采区内各()之和。实际发生的与采煤方法(指采区巷道布置)()损失实际发生的由于()开采引起的采区损失(即不合理损失)。在固体矿产资源/
- 实际发生的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采区损失(即不合理损失),包括:()损失和()损失两大类。一在煤矿生产中一次产生不合理损失工业储量在()以上时,由局长和局总工程师负责组织追查处理。井下生产系统由()等子系
- 实际全矿井损失是指发生在矿井内的全部各项损失。它包括()损失、实际发生()损失、实际全矿性()损失三部分。下列哪些图属矿井必须具备地质图纸()。实际采区;实际地质水文地质损失;实际全矿永久性煤柱矿井地
- 实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指由于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技术水平确实无法开采的局部地区的储量。矿井准备巷道可以分为()类。勘探阶段当煤层倾角小于()度时,应控制初期采区内等高距为10米-20米的煤层底
- 实际全矿井损失是指发生在()的全部各项损失当煤层厚度()时属于厚煤层。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中,111是第一位表示为()。在缺煤地区,暂不能利用储量中的非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以下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 实际采区损失是批发生在()的各项损失。Ⅱ级老顶来压显现指标N的取值范围是()。采区内N>2~5
0.3<N≤3~5#
N=0.2
N≤0.3
- 采区内实际发生的与采煤方法(指采区巷道布置)有关损失:指采用某种采区巷道布置方式时,为了()、()、()的需要,允许损失掉的储量。在煤炭技术政策中,煤层按厚度分为()等几类来确定煤矿开采时工作面、采区的
- 实际发生的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即不合理损失):指不按批准的()施工,违反开采程序或因生产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储量使用扣除了()的实际开采数量表述。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表中,推断的内蕴经济资
- 实际发生的落煤损失: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在老塘内的煤量。当煤层厚度()时属于极薄煤层。在现阶段,矿井储量计算的最大深度,一般不超过()米。确定C级储量的条件:()遗留<0.8米#
0.8~1.3米
1.3~3.5米
3.
- 工作面内的面积损失包括:(1)按设计规定()的小块煤柱和煤垛。(2)采用刀柱、掩护式支架、水采法等采煤方法时,按()实际留设的煤柱。实际留设;规定
- 实际发生的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指由于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采用某种采煤方法时,()损失掉的储量。允许
- 按储量损失发生范围分类,可分为()损失、()损失、()损失。确定“三个”煤量的计算范围时按()种开拓方式划分。工作面;采区;全矿井4#
2
3
5
- 实际工作面损失是指发生在()的各项损失在工作面回采开拓阶段,储量管理人员按照作业规程规定,应调查、丈量的内容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资源量分()类。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煤炭资源储量分()。在
- 储量损失分为()损失和()损失。煤层中单层厚度()小于0.05米的夹矸,可与煤分层合并计算采用厚度。勘探一般以()为单位进行。探矿权人可以为下列()。设计;实际<0.05米#
<0.5米
>0.5米
>0.05米井田#
矿区
- 采出量。是指生产中实际采出的煤量,即实测产量。分析储量动态、计算损失率时,必须用()。只有当采用水采、垛式、仓房式等采煤方法无法实际测算采出量时,才可以用统计产量代替,但必须进行水分、灰分、伙分和矸石量改
- 在开采过程中,已开采部分的采出量与损失量之和,称为()(简称动用储量)。动用储量包括采出量和损失量两部分。煤炭资源量估算指标的最高灰分为()。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下列哪些编码属基础储量()。采出量
- 根据开采区域的不同,动用储量又可分为()动用储量、()动用储量和()动用储量。储量核减方法有()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的发布日期为()。全矿井;采区;工作面3
5
4#
62002-12-16
2002-12-17
- 煤层灰分虽超过了暂时不能利用储量标准但有销售对象,可供工业或民用需要的储量()注销。生产矿井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内容是:()储量管理人员在煤矿()等阶段中,都应主动了解并掌握有关情况。当发现有违反有
- 申请注销和转出的范围,必须有足够的()(包括巷道)证实。可根据井田的地质条件、实际勘探网密度和见煤点的情况用内插法圈定,但不得从不可采见煤点圈定。下列关于各类煤用量为阿拉伯数字表示说法正确的是()。勘探
- 损失率和回采率的关系:()。回采率(%)=1-损失率(%)
- 全矿井永久煤柱原设计规定允许全部丢失,但在矿井开采结束前又打算回收部分,则回收的这部分储量按()处理。在煤炭技术政策中,煤层按厚度分为()等几类来确定煤矿开采时工作面、采区的最低回采率。储量损失按损失发
- 采区动用储量的构成有采区内工作面动用储量;采区巷道的储量和采区煤()的储量。重算所引起的储量增减是指()C级储量在第三类构造复杂的条件下,钻探工程的基本线距为()。在一般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褐煤,在煤层倾
- 全矿井采出量是指全矿井各采区实际采出量之和,还需再加上为一个以上采区服务的()和()。当煤层厚度()时属于极薄煤层。核定生产能力是指已依法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因地质和生产技术条件发生变化,致使煤炭
- 计算全矿井平均工作面损失率时,式中的“损失量”就是全矿井各工作面(包括报告期内正在开采和开采已结束的)的()。工作面实际发生的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指由于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采用某种采煤方法时,允许损失掉
- 计算全矿井平均工作面损失率时,式中的“采出量”变应是全矿井各工作面(包括报告期内正在开采和开采结束)的()。Ⅳ级老顶来压显现指标N的取值范围是()。煤炭地质勘查可以划分为()个阶段。采出量之和N>2~5
0.3<
- 设计损失率和实际损失率都可以分为()损失率、()损失率、()损失率。矿井储量计算图的比例尺是()。()对所提供地质资料及资源情况的可靠性负责。当煤层平均硫份大于()时,该煤层不应计入资源储量。当煤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