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减压塔共有()层填料。.开工点高压瓦斯火,需高点放空,采样分析其氧含量小于()%,才可进炉点火。2
4#
3
51#
2
3
- 常压加热炉的减压瓦斯火咀是()。1#
4#
7#
10##
- 常压塔主要拔出拔头油中沸点()℃以前的组分。排入含碱污水系统的污水挥发酚控制要求:()。Z41H-25中的25表示阀门的()为25。在开轻烃装置时,初塔操作应采取()操作。以下哪几种参数调节不加微分作用()。一般
- 下列作业场所可视为高处作业的有:()。BIU900-4.0/4.0-215-6/25-2I表示换热器为()换热器。仪表控制阀代号HS表示()。EC-102/1-4为()空冷。工作地段坡度大于45°的斜面#
坠落调度基准面二米以上#
下面有坑井#U
- 特性因素K值越大,石油馏分中蜡含量()。减二线填料是()。离心泵启动前必须()。两台泵并联,扬程()。增加
不变
降低#扁环格利希
共轭环格利希#
波纹填料灌泵#
不灌泵
无所谓增大
减小
不变#
- 平衡汽液两相中,低沸点组分在汽相中的浓度总是()它在液相中的浓度。液体粘度增大,使泵的扬程()。回流比为塔顶回流量与()之比。处理量较大时,需要换热器数量很多,为了不使系统压力降过大,可采用()方式进行换
- 环境保护的()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一根本措施。原油的硫含量为0.4%,其属于()原油。三同时#
谁污染谁治理
环境评价#低硫#
含硫
高硫
- P-125共有()个出口。特性因素K值越大,石油馏分中蜡含量()。常减压装置含硫污水的主要来源是()。排入含碱污水系统的污水油含量控制要求:()。减小FIC1082的阀门开度,减底温度将()。氧气瓶,乙炔瓶最少相距
- 减压塔底的液位测量仪表为()。提高常压塔中段回流,其他条件不变,塔顶压力()。玻璃板
双法兰
浮球#
差压#上升
下降#
不变
- 精馏塔和蒸发塔的进料段都属于()过程。按原油含硫量分类,属于含硫原油的含硫量应为()。旋涡泵的流量增加,功率()。250AYSⅡ-150*2A表示泵的扬程为()。平衡汽化#
渐次汽化
多次汽化<0.5%(W)
0.5~2%(W)#
- 要实现精馏,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相对挥发度必须()。分公司质量体系中,常减压装置的质量目标是()。减一中回流返回减塔()段填料的下方。250AYSⅡ-150*2A表示泵的材质为()。平衡力的方向与泵所产生的轴向力()。a=
- E2-105是()换热器。将原油在一定的半精馏装置上,在常压下蒸得的()馏分作为第一关键馏分。电脱盐混合强度一般控制()MPa。我装置轻烃系统脱C5塔热源来自()。原油-减一
原油-减二
原油-减三#
原油-减四250~275
- 常减压二装置注破乳剂点共有()处。当引风机出现喘振时,可()。瓦斯带油将造成加热炉出口()。1
2.
3#
4开大入口阀#
关小入口阀
开大烟道挡板
关小两炉去重合烟道阀不变
下降
上升#
- 旋涡泵的流量增加,功率()。电脱盐注水泵轴承用润滑剂是()。E-203的热源是()。精馏塔提馏段的温度分布是()。开大轻洗油的回流量,减压渣油出流将()。两台泵串联,流量()。增大
减小#
不变46#机械油
32#机
- 处理量较大时,需要换热器数量很多,为了不使系统压力降过大,可采用()方式进行换热。装置的机泵密封冷却水为()。常减压装置含油污水的主要来源是()。精馏塔内,压力沿塔高自上而下逐层()。离心泵停泵时必须()
- 相同碳的环烷烃的粘度比直馏烃的粘度()。特性因素K值越大,石油馏分中蜡含量()。仪表控制阀代号HS表示()。高温重油自然点较轻油自然点()。高#
低
相等增加
不变
降低#手动开关#
带指示的手操器
手操器高
低#
- 泡点温度是指恒压下,加热流体开始汽化,出现第一个汽泡的()温度。加热炉的安全运行设备为()。在精馏段,沿塔高向上温度逐渐()。容易引起泵跳闸的原因是:()。引起塔顶回流泵抽空的原因有()。在其它条件不变
- 加热炉火嘴火焰带火星,其原因有()。恩氏蒸馏比平衡汽化分离效果()。按原油含硫量分类,属于含硫原油的含硫量应为()。离心泵备用泵盘车,一般要求盘车()。备用泵的预热速度不应超过()。一般加热炉炉膛各点控
- 在现场管理中,球阀的密封性比闸阀的()。常减压二车间电脱盐为()型式的电脱盐。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有()条。减压塔底的液位测量仪表为()。动火地点的周围()米范围的地下设施应封闭。在一同族烃类中,小分子的吸
- 装置操作规程要求()时间修改一次。常减压二车间电脱盐为()型式的电脱盐。泵扬程与压头()。装置的机泵支座冷却水为()。在减压炉出口不变的情况下,影响减低温度的主要是:()。三年
五年
五年或重大技术改造
- 排入含碱污水系统的污水油含量控制要求:()。H44H-40表示的阀门为()。泵的叶轮增大,流量()。停工降量时应注意及时关小()出口阀,以防憋漏换热器。公司常减压装置生产的汽油的辛烷值比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汽油
- 排入含油污水系统的污水水温控制要求:()。仪表控制阀代号FIC表示()。装置的工艺卡片要求()时间修改一次.精馏操作回流比的公式为()。相对挥发度a越大,说明轻组分在汽相中的浓度()。P6*3-4-130-1.57S-23.4/
- 排入含油污水系统的污水硫化物控制要求:()。实验室中原油分析数据一般采用()的数据。泵扬程与压头()。动火地点的周围()米范围的地下设施应封闭。精馏操作回流比的公式为()。降低轻洗油流量,减二线残碳将
- 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流叫()电源。仪表控制阀代号TI表示()。回流比为塔顶回流量与()之比。若泵选用过大或处理量较低时,通常控制流量的方法是()。交流#
直流
脉冲温度检测
温度变送#
温度指示
- 开工时一般退油顶水至含水<()%,可建立装置内循环。减顶抽真空蒸汽的压力为()。仪表控制阀代号TC表示()。P6*3-4-130-1.57S-23.4/GJ-Ⅱ空冷换热面积是()。两台泵并联,流量()。蒸汽经过流量计时,应()。两
- 提高常压塔中段回流,其他条件不变,塔顶压力()。P-125共有()个出口。精馏操作回流比的公式为()。减渣燃料油是从()引出的。同一油品的闪点和燃点相比闪点()燃点。如果改变泵的转数,而泵内的效率保持不变,这
- 按原油含硫量分类,属于含硫原油的含硫量应为()。泵扬程与压头()。在开轻烃装置时,初塔操作应采取()操作。<0.5%(W)
0.5~2%(W)#
>2%(W)相同#
不同
相关连降压
提压#
仍按正常
- 由微原电池引起的腐蚀叫做()。动火地点的周围()米范围的地下设施应封闭。停工降量时应注意及时关小()出口阀,以防憋漏换热器。排入含油污水系统的污水水温控制要求:()。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
物理腐蚀10
15#
- 与旋涡泵相比,其闪点()。泵在低流下使用效率低,所以泵的使用范围一般规定的最小流量约为额定流量的()。扬程低,流量大,自吸能力差#
扬程高,流量小,自吸能力强
扬程低,自吸能力强
扬程高,流量小,自吸能力差初底油#
- 精馏塔提馏段的温度分布是()。常减压装置含油污水的主要来源是()。精馏塔内,回流比与塔板数的关糸是:增大回流比可适当()塔板数。至上而下温度越来越低#
至上而下温度越来越高
温度各点接近常顶切水
电脱盐切
- 相对挥发度a越大,说明轻组分在汽相中的浓度()。油品的沸点越高,其闪点()。仪表控制阀代号HC表示()。精馏塔汽化段压力越高,油品越()汽化。排入含油污水系统的污水硫化物控制要求:()。汽化率0排入含碱污水
- 如果油化率相同,那么一次汽化温度总是比渐次汽化的温度()。真空度=()。特性因素K值越大,石油馏分中蜡含量()。常压加热炉的减压瓦斯火咀是()。常压蒸馏产品发生馏分后部重现象时,应()本侧线油馏出量,使回
- 精馏操作回流比的公式为()。PN40,DN100表示法兰的()为100mm。按安全规定,风力大于()级,应禁止动火。R=L/D#
R=D/L
R=L/D内径
外径
C公称直径#3
4
5#
- 常压蒸馏产品发生馏分后部重现象时,应()本侧线油馏出量,使回到下层去的内回流加大,温度降低。电脱盐注水泵轴承用润滑剂是()。常减压装置含油污水的主要来源是()。仪表控制阀代号PT表示()。比重在830-904Jg/m
- 闪点在()℃以下的液体为易燃液体。特性因素K值越大,石油馏分中蜡含量()。E-204的热源是()。离心泵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吸入高度必须是(),否则离心泵将不能正常工作。减顶回流由()段填料下方抽出。容易引
- 相平衡曲线离对角线越远,相对挥发度越()。泵从电动机得到()功率称为轴功率。E1-113是()换热器。()是常减压同类装置竞赛的指标之一。大#
小
持平实际#
设计
理论初底-减一
初底-减二
初底-减三
初底-减渣#加
- 产品的质量特征主要有:()。EC-102/1-4为()空冷。装置操作规程要求()时间修改一次。我装置预热回收系统排烟温度大于()℃,应停引风机以防烧坏热管。从离心泵特性曲线看,吸上真空度随流量增加而()。当往复泵
- 大庆原油属于()原油。加热炉吹灰用介质为()。精馏塔提馏段的温度分布是()。减三液位长时间抽空应()。在减压炉出口不变的情况下,影响减低温度的主要是:()。含蜡
高蜡#
无蜡蒸汽
净化风
非净化风#至上而下
- 汽化率0<e<1,表示进料状态为()。仪表控制阀代号PT表示()。精馏过程是一个()。离心泵一般转速为()转/分或()转/分。汽化率0排入含碱污水系统的污水挥发酚控制要求:()。250AYSⅡ-150*2A表示泵的吸入口直
- 恩氏蒸馏比平衡汽化分离效果()。产品的质量特征主要有:()。氧气瓶,乙炔瓶最少相距()米放置。好#
差
接近性能#
寿命#
可靠性#
安全性#3
5#
8
10